微生物法合成磷酸钛与磷酸钛锂的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引言 | 第12页 |
·磷酸盐概述 | 第12-17页 |
·磷酸盐的分类 | 第12页 |
·磷酸盐的结构特点 | 第12-13页 |
·磷酸盐的特性 | 第13-14页 |
·磷酸盐的应用 | 第14-17页 |
·磷酸钛概述 | 第17-20页 |
·磷酸钛的结构与性能 | 第17-18页 |
·磷酸钛的合成方法 | 第18-19页 |
·磷酸钛的应用 | 第19页 |
·磷酸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2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测试手段 | 第22-28页 |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测试手段 | 第22-28页 |
第3章 磷酸钛/碳原位复合材料的微生物合成及表征 | 第28-54页 |
·引言 | 第28-31页 |
·酵母细胞简介 | 第28页 |
·酵母的形态和大小 | 第28页 |
·酵母细胞的化学元素组分 | 第28-29页 |
·酵母细胞的生殖 | 第29页 |
·影响酵母发酵的因素 | 第29-30页 |
·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 | 第30-31页 |
·本实验所用酵母 | 第31页 |
·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优化合成条件 | 第31-32页 |
·磷酸钛/碳原位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51页 |
·实验结果 | 第32-33页 |
·合成前驱体加热过程变化 | 第33-35页 |
·合成前驱体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35-36页 |
·酵母细胞模板合成磷酸钛的表面吸附机理分析 | 第36-38页 |
·磷酸钛/碳复合粉体的微观结构分析 | 第38-41页 |
·磷酸钛与酵母细胞键合分析 | 第41-42页 |
·合成磷酸钛的孔结构分析 | 第42-44页 |
·合成磷酸钛粉体的粒度分析 | 第44-46页 |
·合成磷酸钛粉体的荧光性能分析 | 第46-49页 |
·蛋白质晶体的检测分析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4章 以不同生物模板合成磷酸钛及表征 | 第54-62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仿生学 | 第54页 |
·基于生物矿化原理的仿生 | 第54页 |
·四类对生物矿化起调控作用的生物模板 | 第54-55页 |
·纳米颗粒的仿生合成 | 第55页 |
·实验部分 | 第55-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合成磷酸钛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56-58页 |
·合成磷酸钛的相组成分析 | 第58-60页 |
·合成磷酸钛加热过程变化分析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磷酸钛锂的微生物合成及表征 | 第62-70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聚阴离子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62页 |
·磷酸钛锂LiTi_2(PO_4)_3 | 第62-63页 |
·实验部分 | 第63-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69页 |
·合成磷酸钛锂的相组成分析 | 第64-65页 |
·合成磷酸钛锂加热过程变化分析 | 第65-66页 |
·合成磷酸钛锂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66-67页 |
·合成磷酸钛锂的孔径分布分析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生物模板法合成磷酸钛粉体的抗菌性能研究 | 第70-84页 |
·引言 | 第70-72页 |
·抗菌的概念 | 第70页 |
·无机抗菌剂的分类 | 第70页 |
·抗菌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70-71页 |
·磷酸钛盐抗菌性能简介 | 第71-72页 |
·金属离子抗菌作用机理 | 第72页 |
·实验部分 | 第72-7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3-81页 |
·合成磷酸钛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分析 | 第73-75页 |
·合成磷酸钛抗大肠杆菌效果分析 | 第75-77页 |
·合成磷酸钛与银系列抗菌剂抗菌效果对比 | 第77-78页 |
·合成磷酸钛抗菌机理分析 | 第78-81页 |
·小结 | 第81-8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创新点 | 第85页 |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