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社区 | 第19页 |
2.1.2 社区要素 | 第19-20页 |
2.1.3 学校空间布局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2.1 社区教育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可达性理论 | 第22-23页 |
2.2.3 教育资源均衡理论 | 第23-24页 |
2.2.4 终身学习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天津城市社区发展与中小学空间布局现状及问题 | 第26-40页 |
3.1 天津城市社区与中小学空间布局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3.1.1 城市社区发展现状 | 第26-28页 |
3.1.2 城市中小学空间布局现状 | 第28-34页 |
3.2 天津城市社区中小学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 第34-40页 |
3.2.1 学校空间布局不均衡 | 第34-37页 |
3.2.2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 第37-38页 |
3.2.3 学校规模不合理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天津城市社区发展与中小学空间布局的关系 | 第40-47页 |
4.1 社区对中小学空间布局影响分析 | 第40-44页 |
4.1.1 社区规模与中小学空间布局 | 第40-41页 |
4.1.2 社区人口与中小学空间布局 | 第41-42页 |
4.1.3 社区交通与中小学空间布局 | 第42页 |
4.1.4 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小学空间布局 | 第42页 |
4.1.5 社区因素与中小学布局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4页 |
4.2 中小学空间布局对城市社区发展的影响 | 第44-47页 |
4.2.1 学校对社区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2 学校空间布局对社区的影响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和谐社区视角下中小学空间布局模式 | 第47-54页 |
5.1 和谐社区建设 | 第47-48页 |
5.1.1 和谐社区的概述 | 第47页 |
5.1.2 和谐社区对学校空间布局的要求 | 第47-48页 |
5.2 可达性模式 | 第48-51页 |
5.2.1 模式的选取 | 第48-50页 |
5.2.2 模式的特征 | 第50-51页 |
5.3 教育资源均衡性模式 | 第51-54页 |
5.3.1 模式的选取 | 第51-52页 |
5.3.2 模式的特征 | 第52-54页 |
第六章 中小学布局调整原则与策略 | 第54-58页 |
6.1 中小学空间布局调整原则 | 第54-55页 |
6.1.1 可达性原则 | 第54页 |
6.1.2 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 第54-55页 |
6.1.3 空间布局均衡性原则 | 第55页 |
6.1.4 保障教学原则 | 第55页 |
6.2 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策略 | 第55-58页 |
6.2.1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 第56-57页 |
6.2.2 科学合理,符合实际 | 第57页 |
6.2.3 学校社区积极互动 | 第57-5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7.1 结论 | 第5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