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件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汽轮机转子热应力及疲劳寿命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2.1 国外火电机组热应力和疲劳损伤寿命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2 国内火电机组热应力和疲劳损伤寿命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温度场和热应力场的数学模型 | 第17-37页 |
| 2.1 热应力产生机理 | 第17-18页 |
| 2.2 导热偏微分方程 | 第18-19页 |
| 2.3 一维解析递推算法模型 | 第19-23页 |
| 2.4 一维差分法模型 | 第23-25页 |
| 2.5 二维有限差分模型 | 第25-30页 |
| 2.5.1 计算温度场 | 第25-30页 |
| 2.5.2 热应力模型 | 第30页 |
| 2.6 转子应力合成和热应力集中 | 第30-32页 |
| 2.7 有限元模型 | 第32-36页 |
| 2.7.1 温度场模型 | 第32-34页 |
| 2.7.2 热应力场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34-36页 |
| 2.8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有限元法实例及与几种算法的结果对比 | 第37-49页 |
| 3.1 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 | 第37页 |
| 3.2 有限元模型的计算对象 | 第37-38页 |
| 3.3 有限元结果与一维解析递推算法结果的比较 | 第38-42页 |
| 3.4 有限元结果与一维差分法结果的比较 | 第42-47页 |
| 3.5 有限元结果与二维差分法结果的比较 | 第47-48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对二维差分算法的改进 | 第49-67页 |
| 4.1 修正前的二维差分法结果与有限元结果的比较 | 第49-58页 |
| 4.1.1 线性条件下修正前的二维差分法结果与有限元结果的对比 | 第49-53页 |
| 4.1.2 非线性条件下修正前的二维差分法结果与有限元结果的对比 | 第53-58页 |
| 4.2 对体积平均温度的修正 | 第58-60页 |
| 4.3 修正后的二维差分法与有限元结果的对比 | 第60-61页 |
| 4.3.1 线性条件下修正后的二维差分法与有限元结果的对比 | 第60页 |
| 4.3.2 蒸汽温度非线性变化时,修正后的二维差分法与有限元结果的对比 | 第60-61页 |
| 4.4 对转子轴段热应力集中系数的探讨 | 第61-64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 第五章 疲劳寿命 | 第67-75页 |
| 5.1 产生转子裂纹的原因 | 第67-68页 |
| 5.2 计算低周疲劳寿命损耗的方法 | 第68-70页 |
| 5.2.1 Manson-Coffin 公式 | 第68-69页 |
| 5.2.2 全应变的计算 | 第69页 |
| 5.2.3 Coffin 频率修正公式 | 第69-70页 |
| 5.3 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理论 | 第70-7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六章 热应力及疲劳寿命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 | 第75-83页 |
| 6.1 汽轮机转子热应力和疲劳寿命监测系统的开发 | 第75-76页 |
| 6.1.1 获取 DCS 数据 | 第75-76页 |
| 6.1.2 系统的开发运行环境 | 第76页 |
| 6.1.3 系统的主要功能设计 | 第76页 |
| 6.2 汽轮机转子热应力,疲劳寿命损耗在线监测系统简要介绍 | 第76-82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 7.1 全文总结 | 第83页 |
| 7.2 工作展望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 致谢 | 第87-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