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水体和沉积物中PAEs的污染特征及吸附研究--以皂河和灞河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邻苯二甲酸酯的概述 | 第9-15页 |
1.1.1 邻苯二甲酸酯的基本性质 | 第9-11页 |
1.1.2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来源 | 第11-12页 |
1.1.3 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危害 | 第12-13页 |
1.1.4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去除研究 | 第13-15页 |
1.2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国外对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32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22-24页 |
2.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3页 |
2.1.2 采样点的布置 | 第23-24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24页 |
2.2.1 水样的采集 | 第24页 |
2.2.2 沉积物的采集 | 第24页 |
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4-26页 |
2.3.1 仪器 | 第24-25页 |
2.3.2 试剂与材料 | 第25页 |
2.3.3 PAEs的标样 | 第25-26页 |
2.4 预处理 | 第26-29页 |
2.4.1 水样的预处理 | 第26-27页 |
2.4.2 沉积物的预处理 | 第27-28页 |
2.4.3 样品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9-30页 |
2.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30-32页 |
2.6.1 加标回收率实验 | 第30-31页 |
2.6.2 精密度试验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河流中的PAEs污染特征分析 | 第32-44页 |
3.1 水体中PAEs污染状况分析 | 第32-37页 |
3.1.1 水体中PAEs的含量测定 | 第32-34页 |
3.1.2 水体中PAEs的组成成分分析 | 第34-36页 |
3.1.3 皂河与灞河水体中PAEs的污染水平 | 第36-37页 |
3.2 皂河与灞河沉积物中PAEs污染状况分析 | 第37-43页 |
3.2.1 沉积物中PAEs的含量 | 第37-39页 |
3.2.2 沉积物中PAEs的组成成分分析 | 第39-42页 |
3.2.3 皂河与灞河沉积物中PAEs的污染水平 | 第42-43页 |
3.3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4-52页 |
4.1 吸附理论概述 | 第44页 |
4.2 吸附动力学模型简介 | 第44-46页 |
4.2.1 准一级动力学方程 | 第44-45页 |
4.2.2 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 第45页 |
4.2.3 Elvoich方程 | 第45-46页 |
4.2.4 双常数方程 | 第46页 |
4.3 吸附动力学实验设计 | 第46-51页 |
4.3.1 初始浓度对吸附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 第46-47页 |
4.3.2 皂河沉积物对DMP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7-48页 |
4.3.3 灞河沉积物对DMP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8-51页 |
4.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吸附等温特性和影响因素研究 | 第52-62页 |
5.1 吸附等温模型简介 | 第52-54页 |
5.1.1 Langmuir吸附模型 | 第52-53页 |
5.1.2 Freundlich吸附模型 | 第53页 |
5.1.3 Temkin吸附模型 | 第53-54页 |
5.2 实验设计 | 第54-56页 |
5.2.1 吸附等温特性研究 | 第54页 |
5.2.2 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5.3 沉积物吸附DMP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6-60页 |
5.3.1 pH值对沉积物吸附DMP的影响 | 第56-59页 |
5.3.2 DMP初始浓度对沉积物吸附性能影响 | 第59-60页 |
5.4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2-65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建议与不足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