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图表清单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2 XX财产保险公司承保风险控制现状 | 第13-19页 |
2.1 河南省财险行业承保现状 | 第13-16页 |
2.2 XX公司的承保风险控制方法 | 第16-17页 |
2.2.1 确定风险评估责任部门 | 第16页 |
2.2.2 明确风险评估范围 | 第16-17页 |
2.2.3 建立风险评估流程 | 第17页 |
2.3 建立内控预警体系 | 第17-18页 |
2.3.1 内部监管管控 | 第17-18页 |
2.3.2 建立风险核保机制,进行事前风险选择 | 第18页 |
2.3.3 运用核保控制措施 | 第18页 |
2.4 运用大数据,对业务进行支持 | 第18-19页 |
3 XX财险公司承保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19-23页 |
3.1 承保风险管控队伍建设方面的不足 | 第19页 |
3.1.1 论资排辈的晋升方式影响了员工个人创新的积极性 | 第19页 |
3.1.2 一线承保人员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比例较低 | 第19页 |
3.2 承保风险控制工作商业化方面的不足 | 第19-20页 |
3.2.1 公司承保风险咨询服务创造的直接利润低 | 第19-20页 |
3.2.2 公司提供商业风险咨询服务意识不强 | 第20页 |
3.3 应收保费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 第20-21页 |
3.3.1 已起保后的保单仍为零实收业务 | 第20页 |
3.3.2 先出险后核保 | 第20-21页 |
3.4 变相降低费率承保 | 第21-22页 |
3.4.1 使用低费率条款承保 | 第21页 |
3.4.2 保单拆单进行投保 | 第21-22页 |
3.5 风险控制技术水平方面的不足 | 第22-23页 |
3.5.1 尚未建立保险标的动态评定系统 | 第22页 |
3.5.2 未能充分利用信息共享平台 | 第22-23页 |
4 XX公司面临的承保风险的原因分析 | 第23-32页 |
4.1 影响财险公司承保风险控制的各项指标分析 | 第23-26页 |
4.1.1 财务数据分析 | 第23页 |
4.1.2 赔付率 | 第23-24页 |
4.1.3 保额区间分析 | 第24-25页 |
4.1.4 偿付能力 | 第25页 |
4.1.5 保费收入年增长率 | 第25页 |
4.1.6 续保率 | 第25-26页 |
4.1.7 盈利能力 | 第26页 |
4.2 承保风险面临的内在因素 | 第26-28页 |
4.2.1 保险标的的因素风险 | 第26-27页 |
4.2.2 被保险人的因素风险 | 第27页 |
4.2.3 环境因素风险 | 第27-28页 |
4.2.4 经营风险 | 第28页 |
4.2.5 管理风险 | 第28页 |
4.3 承保风险面临的外在因素 | 第28-32页 |
4.3.1 大案要案不断,经营亏损 | 第28-29页 |
4.3.2 火灾、洪水为主要灾因 | 第29-30页 |
4.3.3 市场竞争导致费率持续走低 | 第30-31页 |
4.3.4 市场周期发展风险 | 第31-32页 |
5 XX公司承保风险防范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 第32-36页 |
5.1 加强承保风险控制员工队伍建设 | 第32页 |
5.2 进行配套制度建设 | 第32页 |
5.3 培训先行,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 | 第32-33页 |
5.4 稳步推进,循序渐进发展 | 第33页 |
5.5 细化承保条件,根据以往数据进行分类承保 | 第33-34页 |
5.6 建立保险标的档案,进行关联业务考核 | 第34页 |
5.7 进行高级管理人员建设,推进一事一议 | 第34页 |
5.8 建立承保商业服务,培育承保风险控制工作核心竞争力 | 第34-35页 |
5.9 提高从业人员入职门槛,吸收高学历人才 | 第35-36页 |
6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