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开问题的管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一、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 | 第19页 |
二、关于税收遵从理论的研究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一、关于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历程的研究 | 第20页 |
二、关于增值税专用发票风险管理的研究 | 第20页 |
三、关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20-22页 |
第三章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概述 | 第22-29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一、增值税专用发票 | 第22页 |
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成因 | 第23-24页 |
一、利益驱使 | 第23页 |
二、纳税遵从度不高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危害 | 第24-25页 |
一、侵害税收收入 | 第24页 |
二、扰乱金融秩序 | 第24页 |
三、损害政府形象 | 第24-25页 |
第四节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的历史沿革 | 第25-29页 |
一、金税一期 | 第25-26页 |
(一)建设背景 | 第25页 |
(二)具体措施 | 第25-26页 |
二、金税二期 | 第26-27页 |
(一)建设背景 | 第26页 |
(二)具体措施 | 第26-27页 |
三、金税三期 | 第27-29页 |
(一)建设背景 | 第27页 |
(二)具体措施 | 第27-29页 |
1、“营改增”之前 | 第27-28页 |
2、“营改增”之后 | 第28-29页 |
第四章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相关问题分析 | 第29-34页 |
第一节 总体概况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作案特点 | 第30-31页 |
一、有进项虚开 | 第30页 |
二、无进项虚开 | 第30-31页 |
第三节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管控工作存在问题 | 第31-34页 |
一、风险闭合管理工作存在漏洞 | 第31-32页 |
(一)事中风险识别工作有待改进 | 第31页 |
(二)前期预防和后续风险管理有待加强 | 第31-32页 |
二、缺乏经整合的互联网数据 | 第32页 |
三、综合治税机制有待完善 | 第32-34页 |
第五章 管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例分析 | 第34-42页 |
第一节 上海XX实业有限公司虚开案件分析 | 第34-36页 |
一、案件基本情况 | 第34页 |
二、税务检查方法 | 第34-36页 |
(一)以增值税发票为突破口 | 第34-35页 |
(二)以纳税申报表为突破口 | 第35页 |
(三)以异常纳税人为突破口 | 第35-36页 |
三、案件分析 | 第36页 |
(一)事中风险识别工作存在漏洞 | 第36页 |
(二)系统授权尚存不合理之处 | 第36页 |
(三)后续风险管理措施有待完善 | 第36页 |
第二节 上海WY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虚开案件分析 | 第36-42页 |
一、案件基本情况 | 第36-37页 |
二、税务检查方法 | 第37-39页 |
(一)判断关联关系 | 第37-38页 |
(二)发现相互开票疑点 | 第38页 |
(三)企业本身存在疑点 | 第38-39页 |
三、案件分析 | 第39-42页 |
(一)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 第39-40页 |
(二)人工检索耗时耗力 | 第40页 |
(三)前期预防工作存在漏洞 | 第40页 |
(四)税法遵从观念有待提高 | 第40-42页 |
第六章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管控措施 | 第42-48页 |
第一节 完善风险闭合管理工作体系 | 第42-44页 |
一、提升事中风险识别工作水平 | 第42-43页 |
(一)综合运用税局各系统识别风险 | 第42-43页 |
(二)巧用互联网+供应链思维识别风险 | 第43页 |
二、加强事前预防和后续风险管理措施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提升互联网信息采集和分析利用水平 | 第44-45页 |
一、明确互联网信息采集类型 | 第44-45页 |
二、提高数据应用效率 | 第45页 |
三、重视工作技能的提升 | 第45页 |
第三节 建立健全信息交互共享机制 | 第45-46页 |
一、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 第45-46页 |
二、有法可依 | 第46页 |
第四节 以协同治理为导向 | 第46-48页 |
一、增强各税务机关之间的协同治理 | 第46页 |
二、增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治理 | 第46-47页 |
三、鼓励企业、社会公众参与协同治理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