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临床研究 | 第16-43页 |
1.研究对象 | 第16-18页 |
1.1 受试者来源 | 第16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6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6-17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7页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17页 |
1.6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17页 |
1.7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7-18页 |
2.研究方法 | 第18页 |
2.1 样本含量 | 第18页 |
2.2 随机方法 | 第18页 |
2.3 盲法的设计及实施 | 第18页 |
2.4 对照 | 第18页 |
2.5 技术路线图 | 第18页 |
3.研究方案 | 第18-21页 |
3.1 干预措施 | 第18-20页 |
3.2 治疗组 | 第20页 |
3.3 对照组 | 第20-21页 |
3.4 观察周期 | 第21页 |
4.观察指标 | 第21页 |
4.1 安全性指标 | 第21页 |
4.2 依从性指标 | 第21页 |
4.3 疗效性指标 | 第21页 |
4.4 安全性评价 | 第21页 |
4.5 随访 | 第21页 |
5.受试者权益保护 | 第21-22页 |
6.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22页 |
6.1 严格限制研究对象 | 第22页 |
6.2 盲法衡量与判断结果 | 第22页 |
6.3 研究人员培训 | 第22页 |
6.4 依从性保证 | 第22页 |
6.5 确保数据准确性 | 第22页 |
7.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22-23页 |
7.1 数据记录 | 第22页 |
7.2 数据管理 | 第22页 |
7.3 数据统计分析的内容 | 第22-23页 |
7.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3页 |
8. 研究结果 | 第23-43页 |
8.1 临床试验完成情况 | 第23-24页 |
8.2 基线情况分析(性别、年龄、病程) | 第24-27页 |
8.3 治疗前两组间积分比较 | 第27-29页 |
8.4 治疗后两组组内,组间积分比较 | 第29-42页 |
8.5 两组间安全性报告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59页 |
1 长蛇灸是传统针灸温补阳气的重要方法 | 第43-44页 |
1.1 长蛇灸温补阳气疗效显著 | 第43页 |
1.2 改良长蛇灸的优势 | 第43-44页 |
2 量效关系是灸法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 | 第44-45页 |
2.1 量效关系是针灸临床的研究重点之一 | 第44页 |
2.2 改良长蛇灸时效关系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 第44-45页 |
2.3 从单次灸疗时间,灸疗疗程两方面研究长蛇灸时效关系切实可行 | 第45页 |
3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研究改良长蛇灸时效关系的良好载体。 | 第45-55页 |
3.1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病 | 第45-49页 |
3.2 脾肾阳虚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常见证型 | 第49-54页 |
3.3 以慢疲为研究载体,研究灸量的时效性,符合临床实际 | 第54-55页 |
4 改良长蛇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 第55-56页 |
4.1 不同艾灸时间对改良长蛇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影响 | 第55页 |
4.2 不同疗程对改良长蛇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影响 | 第55-56页 |
5 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件 | 第66-82页 |
附件一:综述 | 第66-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件二 疲劳严重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 | 第73-74页 |
附件三 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SPHERE) | 第74-75页 |
附件四 抑郁自评量表(SDS) | 第75-76页 |
附件五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第76-77页 |
附件六 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 | 第77-80页 |
附件七 中医脾肾阳虚证候评分量表 | 第80-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