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17页 |
1.2.1 国外会计专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1.2.2 国内会计专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2.3 简要评价 | 第17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1.3.2 实践应用价值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阐释与研究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第22-24页 |
2.1.1 会计专硕教育 | 第22页 |
2.1.2 人才培养模式 | 第22-23页 |
2.1.3 可雇佣能力 | 第23-24页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2.1 可雇佣能力理论 | 第24-26页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6页 |
2.2.3 实践性学习理论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会计专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 第28-33页 |
3.1 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状况 | 第28-30页 |
3.2 会计专硕教育发展规模 | 第30页 |
3.3 会计专硕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演化 | 第30-31页 |
3.4 会计专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状况 | 第31-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会计专硕可雇佣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 | 第33-50页 |
4.1 问卷设计与样本说明 | 第33-37页 |
4.1.1 问卷设计 | 第33-35页 |
4.1.2 样本说明及样本特征统计 | 第35-37页 |
4.2 可雇佣能力量表与相关分析 | 第37-39页 |
4.2.1 可雇佣能力量表的检验 | 第37-38页 |
4.2.2 可雇佣能力四维度的相关分析 | 第38-39页 |
4.3 可雇佣能力水平与差异分析 | 第39-42页 |
4.3.1 可雇佣能力总体水平分析 | 第39-40页 |
4.3.2 可雇佣能力各维度具体水平分析 | 第40页 |
4.3.3 可雇佣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 第40-42页 |
4.4 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可雇佣能力的作用 | 第42-46页 |
4.4.1 人才培养模式对可雇佣能力的作用 | 第42-44页 |
4.4.2 实践活动对可雇佣能力的作用 | 第44-46页 |
4.5 学生对学校满意度评价及对学校培养策略的建议 | 第46-47页 |
4.5.1 学生对学校满意度评价 | 第46-47页 |
4.5.2 学生对学校培养策略的建议 | 第47页 |
4.6 调查结论 | 第47-4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可雇佣能力培养模式构建框架与具体对策 | 第50-57页 |
5.1 可雇佣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 第50-53页 |
5.1.1 可雇佣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整体目标 | 第50页 |
5.1.2 可雇佣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总体框架 | 第50-53页 |
5.2 可雇佣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具体对策 | 第53-57页 |
5.2.1 通过“两个加强”,提高实践教学 | 第53-54页 |
5.2.2 通过“两个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 第54-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1、结论 | 第57-58页 |
2、展望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