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枝藻属(蓝藻)的系统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7页 |
1.1 蓝藻植物概况 | 第8页 |
1.2 蓝藻的分类学研究 | 第8-11页 |
1.2.1 植物学分类方法 | 第8-9页 |
1.2.2 细菌学方法 | 第9-10页 |
1.2.3 化学分类方法 | 第10页 |
1.2.4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0-11页 |
1.3 蓝藻的系统发育研究 | 第11-12页 |
1.4 蓝藻的生态学研究 | 第12-13页 |
1.5 真枝藻植物概况 | 第13-14页 |
1.6 真枝藻的分类学研究 | 第14页 |
1.7 真枝藻的系统发育研究 | 第14-16页 |
1.8 真枝藻属植物概况 | 第16页 |
1.9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3页 |
2.1 样品采集地点的选择 | 第17-18页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18页 |
2.3 实验药品 | 第18-19页 |
2.3.1 形态学研究主要药品 | 第18-19页 |
2.3.2 分子方法所用试剂 | 第19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19-23页 |
2.4.1 标本采集方法 | 第19页 |
2.4.2 种类鉴定方法 | 第19-20页 |
2.4.3 分离、纯化方法 | 第20-21页 |
2.4.4 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 第21页 |
2.4.5 全细胞法PCR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真枝藻属物种系统学的研究 | 第23-27页 |
3.1 基于形态学的真枝藻系统学的研究 | 第23页 |
3.2 基于16S rDNA的真枝藻的系统学研究 | 第23-27页 |
3.2.1 16S rDNA引物的筛选 | 第23页 |
3.2.2 16S rDNA引物扩增 | 第23-24页 |
3.2.3 16S rDNA的克隆测序 | 第24-25页 |
3.2.4 16S rDNA序列的数据分析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7页 |
4.1 种类鉴定结果分析 | 第27-33页 |
4.1.1 东北、华北地区真枝藻概况 | 第27-31页 |
4.1.2 真枝藻物种的形态学描述 | 第31-32页 |
4.1.3 真枝藻属物种的检索表 | 第32-33页 |
4.2 分离纯化结果 | 第33页 |
4.3 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33-37页 |
4.3.1 真枝藻属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33-35页 |
4.3.2 真分枝蓝藻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35-37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37-41页 |
5.1 形态鉴定结果分析 | 第37页 |
5.2 纯培养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5.3 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38-41页 |
5.3.1 真枝藻属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38页 |
5.3.2 真分枝蓝藻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38-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