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空间地上权的基本问题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空间权的产生及概念 | 第11-12页 |
一、空间权的产生 | 第11页 |
二、空间权的概念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空间权的维度分析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空间地上权概述 | 第14-16页 |
第四节 空间地上权与相关物权理论辨析 | 第16-18页 |
一、空间地上权和一物一权主义 | 第16-17页 |
二、空间地上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空间地上权制度比较分析 | 第18-24页 |
第一节 各国和地区空间地上权立法概述 | 第18-23页 |
一、美国 | 第18-19页 |
二、德国 | 第19-20页 |
三、日本 | 第20-21页 |
四、我国台湾地区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各国和地区立法比较与评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空间地上权的本体论 | 第24-37页 |
第一节 空间地上权的取得 | 第24-28页 |
一、基于法律行为取得 | 第24-25页 |
二、基于法律以外的原因取得 | 第25-28页 |
第二节 空间地上权的登记 | 第28-31页 |
一、空间范围的测量 | 第28-29页 |
二、空间地上权的设定、变更登记 | 第29-31页 |
第三节 空间地上权人的权利 | 第31-33页 |
一、让与 | 第31-32页 |
二、抵押 | 第32页 |
三、优先购买权 | 第32-33页 |
四、物上请求权 | 第33页 |
第四节 空间地上权人的义务 | 第33-34页 |
一、支付使用费用 | 第33-34页 |
二、依照合同约定使用空间 | 第34页 |
第五节 空间地上权的消灭 | 第34-37页 |
一、空间地上权消灭的原因 | 第34-36页 |
二、空间地上权消灭的法律效果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我国空间地上权的法律构建 | 第37-52页 |
第一节 我国空间权地上权立法现状及评析 | 第38-40页 |
一、立法现状 | 第38-39页 |
二、立法评析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我国空间地上权立法的现实意义以及必要性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土地公有制和空间地上权的关系 | 第41-42页 |
第四节 我国空间地上权立法模式选择兼论物权法136 条 | 第42-45页 |
一、两种观点 | 第42-43页 |
二、物权法第136 条不足及修改 | 第43-45页 |
第五节 空间地上权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 | 第45-52页 |
一、空间地上权的取得 | 第45-46页 |
二、次地上权的设立 | 第46-47页 |
三、空间地上权的登记制度 | 第47-49页 |
四、空间相邻关系处理规则 | 第49-50页 |
五、支撑权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