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痉挛症两种不同泼尼松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3页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第13-16页 |
2.1 对象 | 第13页 |
2.1.1 病例入组标准 | 第13页 |
2.1.2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3页 |
2.2 研究设计 | 第13-15页 |
2.2.1 分组方法 | 第13页 |
2.2.2 药物治疗方案 | 第13-15页 |
2.2.3 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 第15页 |
2.2.4 安全性指标 | 第15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15-16页 |
第3章 结果 | 第16-25页 |
3.1 一般资料 | 第16-18页 |
3.2 两组 IS 患儿的疗效对比 | 第18-21页 |
3.3 两组痉挛发作与 EEG 改变的关系 | 第21-22页 |
3.4 两组间不良反应对比 | 第22-23页 |
3.5 随访及两组复发率对比 | 第23-25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5-30页 |
4.1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在 IS 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4.2 TPM 在 IS 患儿中的应用 | 第26页 |
4.3 两种不同方案治疗 IS 的疗效 | 第26-27页 |
4.4 痉挛发作是否与 EEG 高度失律相关 | 第27-28页 |
4.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剂量关系 | 第28页 |
4.7 复发率及精神运动发育转归 | 第28-29页 |
4.8 结束语 | 第29-3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0-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4-35页 |
综述 | 第35-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