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社会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产业结构论文

我国产业空心化趋势、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8-9页
        1.1.1 选题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页
    1.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第9-12页
        1.2.1 研究内容第9-10页
        1.2.2 技术路线图第10-11页
        1.2.3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3 主要创新点第12-13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8页
    2.1 产业空心化定义第13-14页
    2.2 产业空心化成因第14-15页
    2.3 产业空心化对策第15-16页
    2.4 文献评述第16-18页
第三章 产业空心化相关理论基础第18-24页
    3.1 跨国转移投资视角第18-19页
        3.1.1 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第18页
        3.1.2 巴克利的内部化理论第18-19页
        3.1.3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第19页
    3.2 产业转移理论视角第19-21页
        3.2.1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第19-20页
        3.2.2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第20页
        3.2.3 赤松要的雁形模式第20-21页
    3.3 管理学理论视角第21-22页
        3.3.1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21页
        3.3.2 坎特韦尔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第21-22页
    3.4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视角第22-23页
    3.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四章 产业空心化的趋势分析第24-32页
    4.1 产业空心化表征方式与产业实心度指标体系构建第24-25页
    4.2 数据来源第25页
    4.3 四大片区综合得分分析第25-30页
        4.3.1 实证方法--时序全局因子分析法第25-26页
        4.3.2 模型设定第26页
        4.3.3 原始数据的检验第26-27页
        4.3.4 时序全局公因子方差贡献率的计算第27页
        4.3.5 因子评分方程第27-28页
        4.3.6 指标综合得分基于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产业实心度评分第28-30页
    4.4 产业空心化趋势分析第30页
    4.5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五章 产业空心化的成因研究第32-81页
    5.1 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因素第32-67页
        5.1.1 房价快速上涨第32-39页
        5.1.2 金融业高利润对制造业形成抑制效应第39-46页
        5.1.3 内需不足第46-53页
        5.1.4 人民币汇率高估第53-60页
        5.1.5 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第60-66页
        5.1.6 其他第66-67页
    5.2 各因素对产业空心化影响的实证检验第67-74页
        5.2.1 数据来源第68页
        5.2.2 模型的设定第68-69页
        5.2.3 检验结果第69-74页
    5.3 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第74-79页
        5.3.1 原始数据处理第74页
        5.3.2 关联系数计算第74-75页
        5.3.3 全国关联度分析第75-76页
        5.3.4 东部地区关联度分析第76-77页
        5.3.5 中部地区关联度分析第77页
        5.3.6 西部地区关联度分析第77-78页
        5.3.7 东北地区关联度分析第78-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六章 应对产业空心化趋势的政策建议第81-88页
    6.1 力推人民币估值合理化第81-82页
    6.2 大力抑制房地产泡沫第82-83页
    6.3 推动金融业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第83-84页
    6.4 扩大内需第84-85页
    6.5 以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的发展第85-86页
    6.6 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第86-87页
    6.7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7.1 结论第88-89页
    7.2 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94-95页
致谢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设想对接研究
下一篇:中国FDI对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