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7页 |
1.1 不锈钢表面纳米多孔膜的应用和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1.1 不锈钢表面纳米多孔膜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2 不锈钢表面纳米多孔膜在光学方面的应用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2-15页 |
1.2.1 纳米材料的液相制备法 | 第13-14页 |
1.2.2 纳米材料的固相制备法 | 第14页 |
1.2.3 纳米材料的气相制备法 | 第14-15页 |
1.3 阳极氧化法制备纳米多孔膜的成形机理 | 第15-20页 |
1.3.1 KHR 模型 | 第15页 |
1.3.2 体积膨胀应力模型 | 第15-17页 |
1.3.3 物质流动模型 | 第17页 |
1.3.4 电子击穿模型 | 第17-18页 |
1.3.5 电场平衡理论 | 第18-19页 |
1.3.6 氧气气泡模型理论 | 第19-20页 |
1.4 不同材料表面纳米多孔膜的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4.1 铝基体表面纳米多孔膜 | 第20-21页 |
1.4.2 钛基体表面纳米多孔膜 | 第21-23页 |
1.4.3 不锈钢基体表面纳米多孔膜 | 第23-25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5.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2 实验装置和研究方法 | 第27-33页 |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2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7页 |
2.2 实验过程 | 第27-28页 |
2.2.1 实验步骤 | 第27-28页 |
2.2.2 实验条件 | 第28页 |
2.3 表征和分析方法 | 第28-33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第28-29页 |
2.3.2 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 | 第29-31页 |
2.3.3 阳极氧化曲线分析 | 第31-33页 |
3 不锈钢表面纳米多孔膜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3-51页 |
3.1 氧化电压对不锈钢表面纳米多孔膜的影响 | 第33-36页 |
3.1.1 氧化电压对纳米多孔膜形貌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2 氧化电压对阳极氧化过程中电流密度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 氧化时间对不锈钢表面纳米多孔膜的影响 | 第36-40页 |
3.2.1 氧化时间与不锈钢表面纳米多孔膜形貌的关系 | 第36-37页 |
3.2.2 不同材料延长氧化时间纳米多孔膜形貌的异同 | 第37-40页 |
3.3 电解液温度对不锈钢表面纳米多孔膜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1 电解液温度对不锈钢表面纳米多孔膜形貌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2 电解液温度和氧化电流之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3.4 电解液对不锈钢表面纳米多孔膜的影响 | 第42-49页 |
3.4.1 电解液种类对不锈钢表面纳米多孔膜的影响 | 第42-47页 |
3.4.2 电解液浓度对不锈钢表面纳米多孔膜的影响 | 第47-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不同种类不锈钢表面的纳米多孔膜 | 第51-57页 |
4.1 元素含量对不锈钢表面多孔膜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 纳米多孔膜的成分分析 | 第52-55页 |
4.2.1 904L 超级奥体不锈钢表面纳米多孔膜成分分析 | 第52-53页 |
4.2.2 304Cu 奥氏体不锈钢表面纳米多孔膜成分分析 | 第53-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结论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