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41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Bcl-2蛋白家族概述 | 第11-19页 |
1.2.1 Bcl-2家族简介 | 第11-14页 |
1.2.2 Bcl-2家族与细胞凋亡 | 第14-15页 |
1.2.3 Bcl-2家族与细胞自噬 | 第15-19页 |
1.3 Bcl-2蛋白家族小分子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3.1 ABT系列化合物 | 第20-24页 |
1.3.2 棉酚及其类似物 | 第24-25页 |
1.3.3 Obatoclax | 第25页 |
1.4 吖啶类抗肿瘤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1.4.1 安吖啶及其衍生物 | 第26-27页 |
1.4.2 DACA及其衍生物 | 第27-28页 |
1.4.3 BRACO-19 | 第28-30页 |
1.4.4 其他吖啶衍生物 | 第30-31页 |
1.5 课题的设计思路及意义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1页 |
第二章 Bcl-xL-Beclin 1小分子拮抗剂的高通量筛选 | 第41-60页 |
2.1 引言 | 第4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页 |
2.2.1 药品和试剂 | 第41-42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42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7页 |
2.3.1 荧光偏振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5-48页 |
2.3.2 Bcl-xL-Bcclin 1拮抗剂的高通量筛选 | 第48-52页 |
2.3.3 活性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2.3.4 吖啶衍生物靶点亲和力的验证 | 第53-55页 |
2.3.5 吖啶衍生物诱导自噬的研究 | 第55-5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第三章 6-氯-2-甲氧基吖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 第60-73页 |
3.1 设计思想 | 第60-6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2-67页 |
3.2.1 合成路线 | 第62-63页 |
3.2.2 试剂与设备 | 第63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63-6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2页 |
3.3.1 化合物的合成 | 第67页 |
3.3.2 化合物1-17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 第67-69页 |
3.3.3 化合物1-17的靶蛋白亲和能力研究 | 第69-70页 |
3.3.4 化合物7的结合动力学研究 | 第70-71页 |
3.3.5 化合物5和7诱导细胞自噬的研究 | 第71-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3-氨基与3-硝基吖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 第73-88页 |
4.1 设计思想 | 第73-7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4-82页 |
4.2.1 合成路线 | 第74-75页 |
4.2.2 试剂与设备 | 第75-76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76-8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2-87页 |
4.3.1 化合物的合成 | 第82页 |
4.3.2 化合物18-32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 第82-84页 |
4.3.3 化合物18-32的靶蛋白亲和能力研究 | 第84页 |
4.3.4 化合物29和31的结合动力学研究 | 第84-86页 |
4.3.5 化合物诱导细胞自噬的研究 | 第86-8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3-硝基-9-氨基吖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 第88-99页 |
5.1 引言 | 第88-8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9-93页 |
5.2.1 合成路线 | 第89页 |
5.2.2 试剂与设备 | 第89-90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90-9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3-98页 |
5.3.1 化合物的合成 | 第93页 |
5.3.2 化合物33-41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 第93-95页 |
5.3.3 化合物35和41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 | 第95页 |
5.3.4 化合物35、36和41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95-96页 |
5.3.5 化合物35、36和41诱导肿瘤细胞自噬 | 第96-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9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2页 |
化合物图谱(附录) | 第102-166页 |
作者简介 | 第166-168页 |
致谢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