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驱动用水的理论基础与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 用水概念与用水发展 | 第17-20页 |
1.4 相关研究进展 | 第20-33页 |
1.4.1 用水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1.4.2 社会经济系统研究方法 | 第27-32页 |
1.4.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2-33页 |
1.5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3-37页 |
第2章 社会经济驱动用水理论基础与机制 | 第37-50页 |
2.1 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 第37-40页 |
2.1.1 人口增长与消费增加 | 第37页 |
2.1.2 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 | 第37-38页 |
2.1.3 产业结构优化 | 第38页 |
2.1.4 投入产出方法 | 第38-40页 |
2.2 社会经济驱动用水理论 | 第40-45页 |
2.2.1 用水与节水 | 第40-42页 |
2.2.2 用水问题剖析 | 第42-43页 |
2.2.3 社会经济驱动用水理论 | 第43-45页 |
2.3 社会经济驱动用水机制 | 第45-49页 |
2.3.1 社会经济驱动用水演变路径 | 第45-46页 |
2.3.2 社会经济驱动机制 | 第46-49页 |
2.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基于IO-SDA的多因素用水驱动分解方法 | 第50-63页 |
3.1 可比价非竞争投入产出表 | 第50-52页 |
3.1.1 投入产出表编制 | 第50-51页 |
3.1.2 可比价投入产出表编制 | 第51页 |
3.1.3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编制 | 第51-52页 |
3.2 用水投入产出表(WIO) | 第52-54页 |
3.2.1 用水投入产出表 | 第52-53页 |
3.2.2 用水强度评价 | 第53-54页 |
3.3 结构分解分析方法(SDA) | 第54-55页 |
3.3.1 结构分解技术基本原理 | 第54页 |
3.3.2 结果计算 | 第54-55页 |
3.4 多因素用水驱动分解方法(WIO-SDA) | 第55-62页 |
3.4.1 用水驱动因子分解方式 | 第55-58页 |
3.4.2 用水驱动力分解方法 | 第58-62页 |
3.5 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全国可比价非竞争WIO表构建 | 第63-73页 |
4.1 全国投入产出表的构建 | 第63-66页 |
4.1.1 部门的确定 | 第63-64页 |
4.1.2 可比价投入产出表 | 第64-65页 |
4.1.3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 第65-66页 |
4.2 用水投入产出表 | 第66-68页 |
4.2.1 生活用水分解 | 第66-67页 |
4.2.2 生产用水分解 | 第67-68页 |
4.2.3 数据误差 | 第68页 |
4.3 用水效率分析 | 第68-71页 |
4.3.1 直接用水系数 | 第69页 |
4.3.2 完全用水系数 | 第69-70页 |
4.3.3 间接用水分析 | 第70-71页 |
4.4 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用水驱动分解方法(WIO-SDA)应用 | 第73-94页 |
5.1 全国用水与经济演变 | 第73-77页 |
5.1.1 用水演变分析 | 第73-75页 |
5.1.2 经济系统演变分析 | 第75-77页 |
5.2 驱动因子构建 | 第77-79页 |
5.2.1 用水强度矩阵 | 第77页 |
5.2.2 里昂惕夫逆矩阵 | 第77-78页 |
5.2.3 最终需求矩阵 | 第78-79页 |
5.3 用水驱动分解结果 | 第79-86页 |
5.3.1 2002-2007年 | 第79-81页 |
5.3.2 2007-2012年 | 第81-83页 |
5.3.3 时间尺度变化 | 第83-86页 |
5.4 社会经济驱动效应 | 第86-88页 |
5.4.1 驱动效应结果 | 第86-87页 |
5.4.2 主要驱动效应 | 第87-88页 |
5.5 部门和发展的节水效应 | 第88-92页 |
5.5.1 种植业用水效率 | 第88-89页 |
5.5.2 其他产业用水效率 | 第89-90页 |
5.5.3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效应 | 第90-92页 |
5.5.4 生活用水效应 | 第92页 |
5.6 小结 | 第92-94页 |
第6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用水预估与调控 | 第94-107页 |
6.1 生产用水量预估方法 | 第94页 |
6.2 未来发展与节水 | 第94-97页 |
6.2.1 农业增产与节水 | 第94-96页 |
6.2.2 电力结构与节水 | 第96页 |
6.2.3 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及技术进步 | 第96-97页 |
6.3 情景设定 | 第97-101页 |
6.3.1 经济规模情景 | 第97-99页 |
6.3.2 节水技术情景 | 第99-101页 |
6.3.3 综合情景设置 | 第101页 |
6.4 结果分析 | 第101-102页 |
6.4.1 结果分析 | 第101-102页 |
6.4.2 用水调控方案 | 第102页 |
6.5 用水的宏观调控 | 第102-106页 |
6.5.1 用水管理 | 第102-103页 |
6.5.2 用水调控方法 | 第103-104页 |
6.5.3 用水宏观调控建议 | 第104-106页 |
6.6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1页 |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107-109页 |
7.1.1 主要结论 | 第107-109页 |
7.1.2 创新点 | 第109页 |
7.2 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1页 |
附表 | 第121-133页 |
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 第133-134页 |
博士期间参与项目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