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国内、国外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一)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二)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三)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思路框架、研究资料来源 | 第19-21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二) 研究内容与思路框架 | 第19-21页 |
(三) 研究资料来源 | 第21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基础概念界定和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24-29页 |
第一节 基础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一) 城镇与城镇化 | 第24页 |
(二) 城市化与城镇化 | 第24-25页 |
(三) 土地利用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26-29页 |
(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理论 | 第26页 |
(二) 城镇化相关理论 | 第26-27页 |
(三) 土地利用相关理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城镇化驱动下洱海流域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 | 第29-40页 |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9-32页 |
第二节 指标选取、模型构建与曲线拟合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4-39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洱海流域城镇化水平与土地利用变化作用关系研究 | 第40-56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一) 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40-41页 |
(二) 协整分析 | 第41页 |
(三)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41页 |
(四) 脉冲响应分析 | 第41-42页 |
(五) 方差分解 | 第42页 |
第二节 数据处理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第43-54页 |
(一) 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二) 平稳性检验 | 第45-46页 |
(三) 协整检验 | 第46-48页 |
(四)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48页 |
(五) 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 第48-51页 |
(六) 方差分解 | 第51-5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城镇化进程中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响应研究 | 第56-72页 |
第一节 洱海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56-60页 |
(一) 指标选取 | 第56-57页 |
(二) 城镇化进程中洱海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57-60页 |
第二节 洱海流域土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分析 | 第60-64页 |
(一) 土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的内涵及计算方法 | 第60-61页 |
(二) 洱海流域土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分析 | 第61-64页 |
第三节 洱海流域城镇化水平与非点源水污染关系研究 | 第64-70页 |
(一) 洱海流域非点源水污染概况、指标选取及研究方法 | 第65-67页 |
(二) 实证分析 | 第67-70页 |
第三节 研究结论 | 第70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2-75页 |
第一节 结论及对策 | 第72-73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二) 对策建议 | 第73页 |
第二节 本文创新点、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73-75页 |
(一) 创新点 | 第73-74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74页 |
(三) 未来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