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苏州市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调查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一、 研究课题的提出第9页
    二、 研究意义第9-10页
        (一) 理论意义第9页
        (二) 现实意义第9-10页
    三、 研究目的和问题第10-11页
    四、 研究方法第11页
    五、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1-14页
        (一) 人本主义理论第11页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1-12页
        (三) 认知学习理论第12页
        (四) 多元智能第12-14页
第二章 研究综述第14-19页
    一、 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第14-16页
        (一) 校本第14页
        (二) 教材第14-15页
        (三) 校本教材第15-16页
        (四) 校本教材的开发第16页
    二、 统编教材与校本教材的辨析第16-18页
        (一) “统编教材”概念的界定第16-17页
        (二) 统编教材与校本教材的主要区别第17-18页
    三、 国内外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概况第18-19页
第三章 研究设计第19-24页
    一、 研究方法第19-20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19页
        (二) 问卷调查法第19-20页
        (三) 访谈法第20页
    二、 问卷的设计、回收与整理第20-21页
        (一) 问卷的设计第20-21页
        (二) 问卷的回收与整理第21页
    三、 访谈提纲的设计及资料的整理第21-24页
        (一) 访谈提纲的设计第21-22页
        (二) 访谈过程第22页
        (三) 访谈资料的处理第22-24页
第四章 苏州市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分析第24-62页
    一、 对教师调查问卷的分析第24-55页
    二、 对校长访谈数据的分析第55-62页
第五章 苏州市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总结第62-67页
    一、 苏州市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进展第62页
        (一) 校本教材的开发得到了学校领导的相关指导和支持第62页
        (二) 教师积极主动投入校本教材开发的队伍中第62页
        (三) 开发的校本教材受到了学生欢迎和家长的支持第62页
    二、 苏州市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第62-64页
        (一) 开发的校本教材涉及课程领域有限第63页
        (二) 参与开发的教师群体有待拓展第63页
        (三) 学校缺乏对教师开发校本教材能力的系统培训第63页
        (四) 校本教材开发的资源有限第63页
        (五) 校本教材的开发存在以量取胜的现象,尚没有充分实现开发校本教材的初衷第63页
        (六) 校本教材的教学过程尚需进一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第63-64页
        (七) 校本教材的教学课时不足,影响了教材的实际使用效果第64页
        (八) 校本教材的评价队伍不够合理,缺少外部人员的参与第64页
        (九) 校本教材的开发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占用了教师休息时间第64页
    三、 对完善苏州市小学校本教材开发的几点建议第64-67页
        (一) 根据学校特色开发校本教材,不能局限于某一课程领域第64-65页
        (二) 学校应鼓励更多的教师群体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第65页
        (三) 学校对参与校本教材开发的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第65页
        (四) 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资源第65页
        (五) 学校将校本教材的开发纳入学校发展的战略,建立中长期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65页
        (六) 教师在校本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第65-66页
        (七) 学校应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增加校本教材的教学课时,保证校本教材的教学第66页
        (八) 校本教材的评价应坚持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保证评价的科学、公正性第66页
        (九) 学校应对参与校本教材开发教师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做出合理的安排,保证其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开发校本教材第66-67页
总结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第71-72页
附录第72-94页
    附录 1第72-82页
    附录 2第82-84页
    附录 3第84-94页
后记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988年至今英国中小学课程政策的价值变迁研究
下一篇: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晏家街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