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6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1.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1.2 成长小组干预的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1.2.1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6页 |
1.2.2 小组动力学理论 | 第16页 |
1.2.3 优势视角理论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5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0-25页 |
2.2.1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 | 第20-22页 |
2.2.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成长小组的干预研究——以J寄宿学校为例 | 第25-34页 |
3.1 J寄宿制学校的现状 | 第25页 |
3.2 J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现状 | 第25-28页 |
3.2.1 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3.2.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 | 第26页 |
3.2.3 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 | 第26页 |
3.2.4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比较分析 | 第26-28页 |
3.3 造成留守儿童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突出的原因 | 第28-29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3.4.1 研究设计 | 第29页 |
3.4.2 研究工具 | 第29页 |
3.5 成长小组的方案 | 第29-31页 |
3.5.1 成长小组的目标 | 第29-30页 |
3.5.2 成长小组的特征 | 第30页 |
3.5.3 招募方法 | 第30页 |
3.5.4 小组成员基本特征 | 第30页 |
3.5.5 评估方法 | 第30-31页 |
3.5.6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分工 | 第31页 |
3.6 干预过程 | 第31页 |
3.6.1 实验组 | 第31页 |
3.6.2 控制组 | 第31页 |
3.7 “快乐家族”成长小组活动设计 | 第31-33页 |
3.8 对于无关变量的控制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干预结果分析及建议 | 第34-38页 |
4.1 研究结果 | 第34-35页 |
4.1.1 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前测比较 | 第34页 |
4.1.2 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的差异性比较 | 第34页 |
4.1.3 控制组前测和后测的差异性比较 | 第34-35页 |
4.1.4 实验组与控制组后测差异性比较 | 第35页 |
4.2 研究分析 | 第35-37页 |
4.2.1 成长小组对留守儿童过敏倾向的积极影响 | 第35-36页 |
4.2.2 成长小组对留守儿童冲动倾向的积极影响 | 第36页 |
4.2.3 成长小组干预所依据的理论对留守儿童过敏/冲动的有效性 | 第36-37页 |
4.3 成长小组运用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建议 | 第37-38页 |
4.3.1 以组员为中心 | 第37页 |
4.3.2 设计的小组活动要能够吸引这个特殊群体 | 第37页 |
4.3.3 小组活动目标与干预目标要一致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对成长小组实践的思考 | 第38-41页 |
5.1 对成长小组实践的思考 | 第38-40页 |
5.1.1 理论层面 | 第38页 |
5.1.2 方法层面 | 第38-39页 |
5.1.3 操作过程层面 | 第39页 |
5.1.4 个人态度层面 | 第39-40页 |
5.2 成长小组干预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 第40-41页 |
5.2.1 留守儿童方面 | 第40页 |
5.2.2 社会工作者层面 | 第40-41页 |
研究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件1: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 第45-49页 |
附录2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