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高地应力现象及其特征 | 第11-12页 |
1.3.2 软岩隧道及其变形特征 | 第12-13页 |
1.3.3 千枚岩的特征 | 第13-14页 |
1.3.4 软岩隧道支护的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工程背景 | 第17-25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7-20页 |
2.1.1 工程概况 | 第17页 |
2.1.2 地层岩性 | 第17-18页 |
2.1.3 地质构造 | 第18页 |
2.1.4 不良地质 | 第18页 |
2.1.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8-19页 |
2.1.6 隧道围岩分级 | 第19-20页 |
2.2 地应力测试情况 | 第20-21页 |
2.3 隧道原设计及施工情况 | 第21-23页 |
2.4 试验段支护及衬砌结构形式 | 第23-25页 |
2.4.1 双层初支+单层二衬 | 第23-24页 |
2.4.2 单层初支+双层二衬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高地应力炭质千枚岩隧道不同结构形式数值试验研究 | 第25-68页 |
3.1 单层支护+单层衬砌 | 第25-41页 |
3.1.1 工况Ⅰ(初支封闭距离 21 m,二衬距掌子面 66 m 模型) | 第26-32页 |
3.1.2 工况Ⅱ(初支封闭距离 30 m,二衬距掌子面 75 m 模型) | 第32-35页 |
3.1.3 工况Ⅲ(初支封闭距离 21 m,二衬距掌子面 86 m) | 第35-39页 |
3.1.4 单层支护单层衬砌各工况对比 | 第39-41页 |
3.2 双层支护+单层衬砌 | 第41-58页 |
3.2.1 工况Ⅰ(两层支护初支均分台阶施作模型) | 第42-45页 |
3.2.2 工况Ⅱ(仰拱开挖前施作拱墙第二层支护模型) | 第45-50页 |
3.2.3 工况Ⅲ(仰拱开挖后施作拱墙第二层支护模型) | 第50-55页 |
3.2.4 双初支单二衬各模型对比 | 第55-57页 |
3.2.5 本节小结 | 第57-58页 |
3.3 单层支护+双层衬砌 | 第58-67页 |
3.3.1 工况Ⅰ(初支封闭距离 21 m,第一层二衬距掌子面 66 m 模型) | 第59-62页 |
3.3.2 工况Ⅱ(初支封闭距离 21 m,第一层二衬距掌子面 86 m 模型) | 第62-65页 |
3.3.3 单初支双二衬各模型对比 | 第65-67页 |
3.3.4 本节小结 | 第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高地应力炭质千枚岩隧道不同结构形式现场试验研究 | 第68-96页 |
4.1 双层支护试验段 | 第68-80页 |
4.1.1 双层支护试验段施工情况 | 第68-74页 |
4.1.2 双层支护实测数据 | 第74-78页 |
4.1.3 双层支护试验断面支护压力应力量测结果汇总 | 第78-79页 |
4.1.4 双层支护现场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 第79-80页 |
4.2 双层衬砌试验 | 第80-92页 |
4.2.1 双层衬砌试验段施工情况 | 第80-90页 |
4.2.3 双层支护试验断面支护压力应力量测结果汇总 | 第90页 |
4.2.4 双层衬砌现场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 第90-9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2-96页 |
4.3.1 双层支护隧道结构计算与实测对比 | 第92页 |
4.3.2 双层衬砌隧道结构计算与实测对比 | 第92-93页 |
4.3.3 双层支护隧道结构总体评价 | 第93-94页 |
4.3.4 双层衬砌隧道结构总体评价 | 第94-95页 |
4.3.5 建议选取工法 | 第95-9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