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铁路罐车加热系统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2 国外铁路罐车加热系统研究简介 | 第12-13页 |
1.2.1 美国 | 第12-13页 |
1.2.2 前苏联 | 第13页 |
1.3 国内铁路罐车加热系统研究简介 | 第13-17页 |
1.3.1 G_(17)型粘油罐车 | 第14-15页 |
1.3.2 GN_(70)型粘油罐车 | 第15页 |
1.3.3 其他罐车 | 第15-16页 |
1.3.4 加热装置失效研究 | 第16-17页 |
1.3.5 内加温管路结构设计 | 第17页 |
1.4 计算流体力学发展简介 | 第17-18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第2章 铁路黄磷罐车介绍 | 第20-26页 |
2.1 铁路运输黄磷的方式 | 第20页 |
2.2 主要技术参数 | 第20-22页 |
2.2.1 主要性能参数 | 第21页 |
2.2.2 主要尺寸参数 | 第21-22页 |
2.3 铁路黄磷罐车结构介绍 | 第22-24页 |
2.3.1 罐体 | 第22-23页 |
2.3.2 底架 | 第23-24页 |
2.3.3 罐体与底架连接方式 | 第24页 |
2.4 铁路黄磷罐车加热系统介绍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铁路黄磷罐车结构强度分析 | 第26-37页 |
3.1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26-27页 |
3.2 载荷工况 | 第27-29页 |
3.2.1 计算载荷 | 第27-29页 |
3.2.2 载荷工况组合 | 第29页 |
3.3 评定标准 | 第29-30页 |
3.4 计算结果与评定 | 第30-34页 |
3.4.1 车体刚度计算结果与评定 | 第30页 |
3.4.2 车体强度计算结果与评定 | 第30-34页 |
3.5 车体模态分析 | 第34-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铁路黄磷罐车加热系统模型 | 第37-51页 |
4.1 加热系统理论分析 | 第37-41页 |
4.1.1 加热过程理论分析 | 第37-38页 |
4.1.2 加热过程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4.1.3 罐车加热时间计算 | 第39-41页 |
4.2 加热系统仿真基础 | 第41-45页 |
4.2.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 第41-43页 |
4.2.2 仿真软件介绍 | 第43-45页 |
4.2.3 仿真过程介绍 | 第45页 |
4.3 仿真模型介绍 | 第45-50页 |
4.3.1 有限体积分析模型 | 第46页 |
4.3.2 边界条件和材料属性 | 第46-48页 |
4.3.3 自然对流模型 | 第48-49页 |
4.3.4 凝固熔化模型 | 第49页 |
4.3.5 多相流模型 | 第49-50页 |
4.3.6 蒸发冷凝模型 | 第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仿真分析结果 | 第51-64页 |
5.1 工况1计算结果 | 第51-53页 |
5.2 工况2计算结果 | 第53-55页 |
5.3 工况3计算结果 | 第55-58页 |
5.4 工况4计算结果 | 第58-60页 |
5.5 工况5计算结果 | 第60-62页 |
5.6 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试验分析与展开研究 | 第64-76页 |
6.1 试验简介 | 第64-65页 |
6.2 仿真试验对比 | 第65-67页 |
6.3 进气口温度条件研究 | 第67-71页 |
6.3.1 工况1 | 第68页 |
6.3.2 工况2 | 第68-69页 |
6.3.3 工况3 | 第69页 |
6.3.4 工况4 | 第69-70页 |
6.3.5 工况5 | 第70-71页 |
6.3.6 结果分析 | 第71页 |
6.4 进气口速度流量条件研究 | 第71-75页 |
6.4.1 工况1 | 第72页 |
6.4.2 工况2 | 第72-73页 |
6.4.3 工况3 | 第73页 |
6.4.4 工况4 | 第73-74页 |
6.4.5 工况5 | 第74-75页 |
6.4.6 结果分析 | 第7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