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第1章 鲍曼不动杆菌的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1.1 不动杆菌的分类 | 第16页 |
1.2 生长特性 | 第16-17页 |
1.3 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机理 | 第17-21页 |
1.4 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组的可塑性以及对发病机理的影响 | 第21-23页 |
1.5 鲍曼不动杆菌分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3-24页 |
1.6 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病学研究 | 第24-26页 |
第2章 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2D-DIGE)研究进展 | 第26-30页 |
2.1 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2D-DIGE)的原理 | 第26-27页 |
2.2 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应用 | 第27-30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30-62页 |
第1章 鲍曼不动杆菌分离鉴定及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 第30-42页 |
1.1 材料 | 第30-31页 |
1.2 方法 | 第31-34页 |
1.3 结果 | 第34-40页 |
1.3.1 细菌分离及形态观察 | 第34-35页 |
1.3.2 细菌生理生化鉴定 | 第35-37页 |
1.3.3 16S rDNA 测序鉴定 | 第37-38页 |
1.3.4 细菌致病性试验 | 第38-40页 |
1.4 讨论 | 第40-41页 |
1.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2章 鲍曼不动杆菌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分析 | 第42-53页 |
2.1 材料 | 第42-44页 |
2.2 方法 | 第44-47页 |
2.3 结果 | 第47-50页 |
2.4 讨论 | 第50-51页 |
2.5 小结 | 第51-53页 |
第3章 鲍曼不动杆菌 hly、fiR 基因差异表达的验证分析 | 第53-62页 |
3.1 材料 | 第53页 |
3.2 方法 | 第53-55页 |
3.3 结果 | 第55-59页 |
3.4 讨论 | 第59-61页 |
3.5 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导师简介 | 第72-73页 |
个人简介 | 第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