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1.1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遗传多样性 | 第11-12页 |
| 1.2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的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 1.2.1 常用细菌分类方法与进展 | 第12-13页 |
| 1.2.2 基因组学在细菌分类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 1.2.3 根瘤菌分类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1.2.4 根瘤菌共生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1.2.5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进化研究 | 第16页 |
| 1.2.6 根瘤菌分子进化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1.2.7 根瘤内非共生细菌——土壤杆菌分类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1.3 本研究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18-20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根瘤菌的系统发育研究 | 第21-36页 |
| 2.1 供试菌株来源 | 第21-25页 |
| 2.2 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 2.2.1 16 S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25页 |
| 2.2.2 基因组学分析 | 第25-26页 |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 2.3.1 系统发育分析 | 第26-28页 |
| 2.3.2 根瘤菌的基因组基本情况 | 第28-30页 |
| 2.3.3 根据基因组的ANI与DDH值划分种群 | 第30-32页 |
| 2.3.4 泛基因组学分析 | 第32-33页 |
| 2.3.5 菌株中结瘤固氮基因分布情况 | 第33-34页 |
| 2.4 讨论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Sinorhizobium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 第36-58页 |
| 3.1 菌株来源 | 第36页 |
| 3.2 共生结瘤实验 | 第36-37页 |
| 3.3 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 3.3.1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7-38页 |
| 3.3.2 基因组学分析 | 第38页 |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8-56页 |
| 3.4.1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8-48页 |
| 3.4.2 25 株中华根瘤菌基因组基本情况 | 第48-50页 |
| 3.4.3 根据基因组的ANI与DDH值划分种群 | 第50-52页 |
| 3.4.4 泛基因组学分析 | 第52-56页 |
| 3.4.5 植物试验结果 | 第56页 |
| 3.5 讨论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土壤杆菌与Rhizobium的系统发育及进化分析 | 第58-86页 |
| 4.1 菌株来源 | 第58-61页 |
| 4.2 分析方法 | 第61-63页 |
| 4.2.1 系统发育分析 | 第61-63页 |
| 4.2.2 基因组学分析 | 第63页 |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3-85页 |
| 4.3.1 系统发育分析 | 第63-77页 |
| 4.3.2 基因组基本情况 | 第77-78页 |
| 4.3.3 根据基因组的ANI与DDH值划分种群 | 第78-79页 |
| 4.3.4 泛基因组学分析 | 第79-85页 |
| 4.4 讨论 | 第85-86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
| 附录 | 第96-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
| 作者简介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