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恩赦中的免债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唐以前及唐代恩赦制度概况 | 第13-17页 |
(一)唐以前恩赦制度的概况 | 第13-14页 |
(二)唐代恩赦制度概况 | 第14-17页 |
二、唐代关于恩赦免债之规定 | 第17-26页 |
(一)唐律中关于恩赦免债之规定 | 第17-19页 |
1、公债应免而未免 | 第17页 |
2、负债遇赦不偿 | 第17-18页 |
3、其他一般性规定 | 第18-19页 |
(二)诏令中关于恩赦免债之情况 | 第19-26页 |
1、关于免除公债之情况 | 第20-23页 |
2、关于免除私债之情况 | 第23-26页 |
三、唐代恩赦免债发生之原因 | 第26-33页 |
(一)理论根源 | 第26-29页 |
1、仁政思想 | 第26页 |
2、天人感应 | 第26-27页 |
3、家国同构 | 第27-28页 |
4、道佛因素 | 第28-29页 |
(二)现实原因 | 第29-33页 |
1、巩固皇权 | 第29-30页 |
2、贯彻政策 | 第30-31页 |
3、遏制民间高利贷 | 第31-32页 |
4、促进农业生产 | 第32-33页 |
四、唐代恩赦免债之实践 | 第33-38页 |
(一)官府执行情况 | 第33-35页 |
(二)民间施行情况 | 第35-38页 |
五、唐代恩赦免债之意义 | 第38-43页 |
(一)积极意义 | 第38-40页 |
1、重振皇权 | 第38-39页 |
2、缓和社会矛盾 | 第39页 |
3、促进经济发展 | 第39-40页 |
(二)消极意义 | 第40-43页 |
1、破坏法制 | 第40-41页 |
2、影响国家税收 | 第41页 |
3、干扰民间融资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表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