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勤工助学与大学生成才 | 第8-14页 |
一、勤工助学工作的内涵 | 第8-9页 |
二、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功能 | 第9-14页 |
1.勤工助学在大学生资助体系中的功能 | 第9-10页 |
2.勤工助学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功能 | 第10页 |
3.勤工助学在大学生心智成长中的功能 | 第10页 |
4.勤工助学在大学生知识拓展中的功能 | 第10-11页 |
5.勤工助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功能 | 第11页 |
6.勤工助学在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功能 | 第11-14页 |
第二章 国内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现状分析 | 第14-22页 |
一、国内勤工助学工作的目的、途径与方式 | 第14-16页 |
1.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目的 | 第14页 |
2.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途径和方式 | 第14-16页 |
二、国内勤工助学工作的现状 | 第16-17页 |
1.高校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阶段性 | 第16页 |
2.勤工助学对高校大学生的补贴性 | 第16-17页 |
3.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岗位的集中性 | 第17页 |
4.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自主性 | 第17页 |
三、国内勤工助学工作的困境 | 第17-22页 |
1.对勤工助学认识的不充分 | 第17-18页 |
2.勤工助学岗位数量不足 | 第18-19页 |
3.勤工助学基地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层次不高 | 第19页 |
4.勤工助学制度不完善 | 第19-20页 |
5.勤工助学缺乏自主"造血"的功能 | 第20页 |
6.勤工助学管理模式不健全 | 第20页 |
7.勤工助学与社会就业的关联渠道尚未建立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国外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特点 | 第22-27页 |
一、联邦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 第22页 |
二、勤工助学组织管理的规范 | 第22-24页 |
1.独立的管理机构 | 第22-23页 |
2.规范的岗前培训 | 第23页 |
3.合理的工作时间和工资 | 第23页 |
4.权威的调查和贫困认定 | 第23-24页 |
5.丰富且及时更新的资料库 | 第24页 |
三、勤工助学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 | 第24-25页 |
四、勤工助学基地的多样化 | 第25页 |
五、勤工助学育人作用的充分认识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国内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优化和发展 | 第27-40页 |
一、转变勤工助学理念,是优化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思想基础 | 第27-29页 |
1.转变高校对勤工助学工作的认识 | 第27-28页 |
2.转变大学生对勤工助学工作的认识 | 第28-29页 |
二、拓展高校勤工助学路径,是优化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实践方法 | 第29-32页 |
1.在工作层次上,实现由劳务型向技术型拓展 | 第29页 |
2.在工作领域上,实现由学校内在型向社会外向型拓展 | 第29-30页 |
3.在工作组织上,实现由自发分散型向团队合作型拓展 | 第30页 |
4.在经费筹集上,实现由单一型向多渠道发展 | 第30-31页 |
5.在运行机制上,实现由福利资助型向市场经营型拓展 | 第31-32页 |
三、规范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制度,是优化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政策保证 | 第32-35页 |
1.落实好勤工助学机构、经费和人员 | 第32页 |
2.建设好勤工助学管理队伍——设立人员培训制度 | 第32-33页 |
3.做好勤工助学的硬件配置——设立网络管理制度 | 第33页 |
4.激发勤工助学的工作热情——设立相应激励机制 | 第33-34页 |
5.保障勤工助学学生权益——设立法制化制度 | 第34-35页 |
四、创新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管理模式,为高校勤工助学优化构建绩效考核体系 | 第35-40页 |
1.绩效管理工具的引入为勤工助学工作的优化提供了新路径 | 第35-37页 |
2.高校勤工助学绩效考核体系的指标设置 | 第37-40页 |
注释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