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 | 第9-13页 |
1.2.1 概念与内涵 | 第9-10页 |
1.2.2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第10-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21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5-16页 |
2.2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16-21页 |
2.2.1 采样点设置与样品采集 | 第16-18页 |
2.2.2 样品预处理及鉴定 | 第18-20页 |
2.2.3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河流上覆水和沉积物环境质量研究 | 第21-47页 |
3.1 上覆水与沉积物理化指标及金属离子分析 | 第21-29页 |
3.1.1 上覆水常规理化指标及金属离子含量分析 | 第21-25页 |
3.1.2 上覆水金属元素与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5-29页 |
3.2 入湖河流沉积物理化指标分析 | 第29-38页 |
3.2.1 河流沉积物中pH值特征 | 第29-30页 |
3.2.2 入湖河流沉积物有机质特征 | 第30-32页 |
3.2.3 河流沉积物中可交换氮 | 第32-35页 |
3.2.4 沉积物中磷形态 | 第35-38页 |
3.3 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研究 | 第38-45页 |
3.3.1 重金属含量及分布 | 第38-40页 |
3.3.2 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 第40-41页 |
3.3.2.1 评价方法 | 第40-41页 |
3.3.3 评价结果 | 第41-45页 |
3.3.3.1 地积累指数法评价 | 第41页 |
3.3.3.2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第41-45页 |
3.4 讨论 | 第45-46页 |
3.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河流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47-51页 |
4.1 植物及群落 | 第47-48页 |
4.2 底栖动物 | 第48-50页 |
4.3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 | 第51-62页 |
5.1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1-53页 |
5.1.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51-52页 |
5.1.2 指标筛选 | 第52-53页 |
5.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3页 |
5.2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方法体系的构建 | 第53-54页 |
5.3 入湖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 | 第54-58页 |
5.3.1 候选指标的确定 | 第54-55页 |
5.3.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55-57页 |
5.3.3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 | 第57-58页 |
5.4 讨论 | 第58-60页 |
5.4.1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特征分析 | 第58-59页 |
5.4.2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各指标关系 | 第59-60页 |
5.5 污染治理措施与防治对策 | 第60-61页 |
5.6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绪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页 |
6.2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