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创新点 | 第16-18页 |
2 村改居社区党建的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8-19页 |
2.1.1 村改居社区 | 第18页 |
2.1.2 党建 | 第18-19页 |
2.1.3 社区党建 | 第19页 |
2.2 村改居社区党建功能定位与意义 | 第19-20页 |
2.2.1 村改居社区党建的功能定位 | 第19页 |
2.2.2 村改居社区党建的意义 | 第19-20页 |
2.3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0-22页 |
2.3.1 社会资本的内涵 | 第20页 |
2.3.2 社会资本的特点 | 第20-21页 |
2.3.3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1-22页 |
3 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村改居社区党建工作实践 | 第22-30页 |
3.1 党建基本情况 | 第22-25页 |
3.1.1 党组织设置情况 | 第22-23页 |
3.1.2 党员干部基本情况 | 第23-25页 |
3.2 党建工作现状 | 第25-27页 |
3.2.1 党组织和党员管理情况 | 第25-26页 |
3.2.2 党组织服务群众情况 | 第26页 |
3.2.3 党建在社会事务中发挥作用情况 | 第26-27页 |
3.3 崮云湖街道村改居社区党建工作经验 | 第27-30页 |
3.3.1 合理定位村改居社区的组织职责 | 第27-28页 |
3.3.2 切实增强村改居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 | 第28页 |
3.3.3 不断提升村改居社区的党建活力 | 第28-30页 |
4 村改居社区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党建工作带来的问题 | 第30-36页 |
4.1 村改居社区的基本特征 | 第30-31页 |
4.1.1 社区治理复杂 | 第30页 |
4.1.2 自治特性突出 | 第30页 |
4.1.3 观念相对滞后 | 第30-31页 |
4.1.4 经济不再独立 | 第31页 |
4.2 村改居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31-36页 |
4.2.1 党组织设置单一 | 第31-32页 |
4.2.2 党建认识存在偏差 | 第32-33页 |
4.2.3 干部能力素质不能满足村改居社区的需求 | 第33-34页 |
4.2.4 党员队伍建设不平衡 | 第34-35页 |
4.2.5 社区党建缺乏有效的保障 | 第35-36页 |
5 当前村改居社区党建工作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1页 |
5.1 组织因素 | 第36-37页 |
5.1.1 党组织设置缺少规划 | 第36页 |
5.1.2 党组织功能定位不明确 | 第36页 |
5.1.3 上级党组织缺乏考核激励 | 第36-37页 |
5.1.4 党组织缺少新鲜血液 | 第37页 |
5.2 经济因素 | 第37-39页 |
5.2.1 基层党组织资金投入欠缺 | 第37-38页 |
5.2.2 村改居社区缺少收入来源 | 第38-39页 |
5.3 社会因素 | 第39-41页 |
5.3.1 社会信任不断弱化 | 第39页 |
5.3.2 新旧互惠规范断层 | 第39-40页 |
5.3.3 邻里关系不够密集 | 第40-41页 |
6 改善村改居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 第41-48页 |
6.1 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 第41-43页 |
6.1.1 改进村改居社区的组织设置 | 第41-42页 |
6.1.2 保障社区党组织运转经费 | 第42页 |
6.1.3 健全党组织工作制度 | 第42-43页 |
6.2 提高党组织服务能力培养社会资本 | 第43-45页 |
6.2.1 实现村改居社区党组织实体化运作 | 第43-44页 |
6.2.2 妥善安置居民生活,提高党员群众信任度 | 第44页 |
6.2.3 激发社区党建活力,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互惠网络 | 第44-45页 |
6.3 打造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 第45-48页 |
6.3.1 大力培养青年干部 | 第45-46页 |
6.3.2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 第46-47页 |
6.3.3 严格管理监督考核制度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