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抗生素概述 | 第12-14页 |
1.1.1 环境中抗生素的主要来源 | 第12-13页 |
1.1.2 环境中抗生素的危害 | 第13-14页 |
1.1.3 磺胺嘧啶概述 | 第14页 |
1.2 环境中抗生素的去除 | 第14-16页 |
1.2.1 物理吸附法 | 第14-15页 |
1.2.2 高级氧化法 | 第15页 |
1.2.3 生物处理技术 | 第15-16页 |
1.3 好氧颗粒污泥概述 | 第16-22页 |
1.3.1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 | 第16-18页 |
1.3.2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 第18-19页 |
1.3.3 好氧颗粒化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1.3.4 国内外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和抗生素结合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磺胺嘧啶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的影响 | 第24-46页 |
2.1 概述 | 第24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2.2.1 化学试剂 | 第24页 |
2.2.2 接种污泥和反应器运行 | 第24-26页 |
2.2.3 模拟废水组分 | 第26-27页 |
2.2.4 测定与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2.2.5 抗性基因的测定方法 | 第30页 |
2.2.6 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30页 |
2.2.7 功能性基因预测分析 | 第30-31页 |
2.2.8 数据分析 | 第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4页 |
2.3.1 反应器长期运行过程中污泥特性的变化 | 第31-35页 |
2.3.2 反应器性能和污染物去除 | 第35-37页 |
2.3.3 胞外聚合物(EPS) | 第37-39页 |
2.3.4 抗生素的去除以及抗性基因 | 第39-40页 |
2.3.5 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40-43页 |
2.3.6 功能性基因分析 | 第43-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好氧颗粒污泥对磺胺嘧啶的降解过程研究 | 第46-58页 |
3.1 概述 | 第46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3.2.1 颗粒污泥和试剂药品 | 第46页 |
3.2.2 反应装置和反应条件 | 第46-49页 |
3.2.3 分析测定方法 | 第49-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3.3.1 磺胺嘧啶的物理吸附、光照和黑暗空白试验 | 第50-51页 |
3.3.2 磺胺嘧啶在自养菌活动过程中的降解研究 | 第51-53页 |
3.3.3 磺胺嘧啶在异养菌(HB)活动过程中的降解研究 | 第53-55页 |
3.3.4 磺胺嘧啶的相对基质降解速率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4.1 结论 | 第58-59页 |
4.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