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学、针灸疗法论文

当代针灸流派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前言第11-12页
第一部分 针灸流派的研究概论第12-20页
    1. 针灸流派的概念第12-14页
        1.1 流派的含义第12页
        1.2 中医学术流派的含义第12-14页
        1.3 针灸流派的含义第14页
    2. 针灸流派的研究进展第14-18页
        2.1 关于“当代”概念第14-15页
        2.2 古代针灸流派的研究现状第15页
        2.3 当代针灸流派的研究现状第15-18页
        2.4 小结第18页
    3. 当代针灸流派的研究主体第18-20页
        3.1 文献研究情况第18-19页
        3.2 流派选择标准第19页
        3.3 研究对象第19-20页
第二部分 当代主要针灸学术流派的形成过程第20-51页
    1. 以取穴为特色的针灸流派第20-22页
        1.1 董氏奇穴第20-21页
        1.2 广东靳三针疗法流派第21-22页
    2. 以施术部位为特色的针灸流派第22-28页
        2.1 浮针第22-23页
        2.2 头针第23-24页
        2.3 腹针第24-25页
        2.4 平衡针第25-26页
        2.5 腕踝针第26-27页
        2.6 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第27-28页
    3. 以针法创新为主的针灸流派第28-42页
        3.1 河南邵氏针灸流派第28-30页
        3.2 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第30-31页
        3.3 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第31-32页
        3.4 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第32-33页
        3.5 安徽周氏梅花针灸学派第33-34页
        3.6 苏州尤氏针灸第34-35页
        3.7 北京程氏针灸第35-37页
        3.8 上海黄氏针灸流派第37-38页
        3.9 上海杨氏针灸流派第38-39页
        3.10 上海秦氏针灸流派第39-40页
        3.11 上海陆氏针灸流派第40-41页
        3.12 湖湘五经配伍针推流派第41-42页
    4. 以针具改制为特色的针灸流派第42-46页
        4.1 四川李氏杵针流派第43-44页
        4.2 针刀第44-45页
        4.3 新九针第45-46页
    5. 民族特色针法流派第46-48页
        5.1 广西黄氏壮医针灸第46-47页
        5.2 蒙医五疗温针流派第47-48页
    6. 以研究针灸学术全部体系为特色的针灸流派第48-51页
        6.1 澄江针灸学派第48-51页
第三部分 当代针灸流派形成因素分析第51-59页
    1. 社会的变革影响着当代针灸流派形成的学术环境第51-52页
        1.1 政权更迭主宰针灸的存续第51页
        1.2 社会动荡加速针灸学科的进步第51-52页
        1.3 平静的社会环境为针灸流派诞生提供土壤第52页
    2. 文化的多元丰富了当代针灸流派形成的学术基础第52-54页
        2.1 回溯经典,阐发古义第52-53页
        2.2 信仰科学,中西汇通第53页
        2.3 技术革新,升化理论第53-54页
    3. 创始人奠定了流派形成的学术思路第54-55页
        3.1 济世救人,医德高尚第54页
        3.2 勤奋刻苦,专业扎实第54页
        3.3 勇于创新,钻研探索第54-55页
    4. 临证变化完善了流派形成的学术体系第55-56页
        4.1 提高临床疗效第55页
        4.2 适应患者需求第55页
        4.3 扩大适应范围第55-56页
    5. 地域差异强化在流派形成中的学术特色第56页
        5.1 地域特性带来疾病诊疗上的变化第56页
        5.2 地域特色随时代发展逐渐弱化第56页
    6. 传承模式的多样化扩大了流派形成的学术力量第56-59页
        6.1 家传和师承是关键第57页
        6.2 院校教育是主流第57-58页
        6.3 培训班和多媒体教学是重要方式第58-59页
第四部分 当代针灸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的启示第59-63页
    1. 当代针灸流派形成和发展中的问题第59-60页
        1.1 学术特色的弱化第59页
        1.2 整理总结的欠缺第59-60页
        1.3 传承教育的不足第60页
    2. 更好的发展针灸流派的建议第60-63页
        2.1 国家扶持,政策倾斜,挖掘整理第60-61页
        2.2 革新传承,加强监督,提高质量第61页
        2.3 取长补短,交流融合,保持特色第61-62页
        2.4 顺应时代,多种渠道,动态传承第62-63页
结语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附录: 71个针灸相关派系的名单第69-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国时期针灸特色诊法初探
下一篇:循经穴位按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胃肠功能紊乱效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