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教授辨治慢性腹泻的证素、证型及治疗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1. 传统医学认识 | 第11-13页 |
| 1.1 病名 | 第11页 |
| 1.2 病因病机 | 第11-12页 |
| 1.3 辨证治疗 | 第12-13页 |
| 2. 传承研究 | 第13-14页 |
| 2.1 名老中医 | 第13页 |
| 2.2 国医大师 | 第13-14页 |
| 3. 证素学 | 第14-17页 |
| 3.1 基本内容 | 第14-15页 |
| 3.2 应用研究 | 第15-16页 |
| 3.3 优势 | 第16-17页 |
| 第二部分 存在问题与对策 | 第17-19页 |
| 1. 存在问题 | 第17页 |
| 1.1 证素研究普遍不足 | 第17页 |
| 1.2 病机认识主观性较强 | 第17页 |
| 2. 对策 | 第17-19页 |
| 2.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2.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三部分 数据挖掘 | 第19-35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 1.1 医案来源 | 第19页 |
| 1.2 纳入标准 | 第19页 |
| 1.3 排除标准 | 第19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 2.1 信息预处理 | 第19页 |
| 2.2 术语规范化 | 第19-20页 |
| 2.3 证素量表与标准 | 第20-23页 |
| 2.4 挖掘方法 | 第23页 |
| 2.5 观察内容 | 第23-24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24-35页 |
| 3.1 一般情况 | 第24页 |
| 3.2 临床表现 | 第24-25页 |
| 3.3 证素分布 | 第25-26页 |
| 3.4 证素组合表 | 第26页 |
| 3.5 用药信息分布 | 第26-35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35-39页 |
| 1. 基本信息 | 第35页 |
| 1.1 性别 | 第35页 |
| 1.2 年龄 | 第35页 |
| 2. 临床表现 | 第35页 |
| 2.1 主症 | 第35页 |
| 2.2 次症 | 第35页 |
| 3. 主要证素 | 第35-36页 |
| 3.1 病位证素 | 第35-36页 |
| 3.2 病性证素 | 第36页 |
| 4. 主要证型 | 第36页 |
| 4.1 脾虚湿滞证 | 第36页 |
| 4.2 肠腑湿热气滞证 | 第36页 |
| 4.3 肝郁脾虚证 | 第36页 |
| 4.4 脾肾阳虚证 | 第36页 |
| 5. 病机探析 | 第36-37页 |
| 5.1 基本病机 | 第36-37页 |
| 5.2 病机演变 | 第37页 |
| 6. 治疗启示 | 第37-39页 |
| 6.1 补气健脾法 | 第37页 |
| 6.2 清热燥湿法 | 第37-38页 |
| 6.3 抑木扶土法 | 第38页 |
| 6.4 温肾补脾法 | 第38-39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39-40页 |
| 1. 结论 | 第39页 |
| 2. 不足与展望 | 第39-40页 |
| 2.1 不足 | 第39页 |
| 2.2 展望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 附录:典型案例 | 第41-4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