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11-13页 |
(三)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3-16页 |
一、 “文革”前武则天研究的初步繁荣 | 第16-24页 |
(一) 新中国之初的武则天研究 | 第16-18页 |
(二) “翻案”学风下的武则天研究 | 第18-22页 |
(三) 初步繁荣阶段武则天研究的主要特征 | 第22-24页 |
二、“文革”至改革开放初期武则天研究的表面繁荣 | 第24-32页 |
(一) “文革”时期武则天“尊法反儒”研究 | 第24-26页 |
(二) “文革”后初期针锋相对的批判研究 | 第26-30页 |
(三) 表面繁荣阶段武则天研究的主要特征 | 第30-32页 |
三、 改革开放以来武则天研究的深入发展 | 第32-46页 |
(一) 80 年代初的反思研究 | 第32-34页 |
(二) 武则天研究会 | 第34-37页 |
(三) 80 年代中期以来斐然多彩的创新研究 | 第37-44页 |
1、 从新角度研究传统问题 | 第37-38页 |
2、 运用新方法研究武则天 | 第38-40页 |
3、 开辟研究的新领域 | 第40-44页 |
(四) 深入发展阶段武则天研究的主要特征 | 第44-46页 |
四、 新中国 60 年来武则天研究的内在线索和历史反思 | 第46-56页 |
(一) 新中国 60 年来武则天研究的内在线索 | 第46-47页 |
(二) 新中国 60 年来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反思 | 第47-56页 |
1、 处理好学术研究和政治的关系 | 第47-49页 |
2、 重视历史人物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 第49-51页 |
3、 同情的理解:历史人物研究的应有之义 | 第51-56页 |
五、 结语 | 第56-58页 |
附表 A:文革前武则天研究主要成果一览表 | 第58-62页 |
附表 B:改革开放后与文革前武则天研究简单对比表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