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公共外交的研究和实践 | 第10-12页 |
1.2.2 我国公共外交的研究与实践 | 第12页 |
1.2.3 目前公共外交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理论工具 | 第14-17页 |
2 公共外交与文化传播的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29页 |
2.1 公共外交的定义和我国公共外交的参与主体 | 第17-20页 |
2.1.1 狭义公共外交和广义公共外交 | 第17-18页 |
2.1.2 政府是我国目前公共外交最重要的主体 | 第18-19页 |
2.1.3 民间主体逐渐上升为公共外交的主力军 | 第19-20页 |
2.2 文化及传播方式分类 | 第20-26页 |
2.2.1 文化的定义和特性 | 第20-22页 |
2.2.2 文化的分类 | 第22-23页 |
2.2.3 传播方式的分类 | 第23-26页 |
2.3 文化传播之于公共外交 | 第26-29页 |
2.3.1 文化传播与公共外交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26-27页 |
2.3.2 公共外交中文化传播的特点 | 第27-29页 |
3 现阶段我国公共外交中的文化传播方式 | 第29-48页 |
3.1 我国公共外交中的人际传播方式 | 第29-33页 |
3.1.1 直接人际传播方式 | 第29-32页 |
3.1.2 间接人际传播方式 | 第32-33页 |
3.2 我国公共外交中的组织传播方式 | 第33-38页 |
3.2.1 跨国公司传播方式 | 第33-35页 |
3.2.2 非政府组织传播方式 | 第35-37页 |
3.2.3 国家传播方式 | 第37-38页 |
3.3 我国公共外交中的大众传播方式 | 第38-48页 |
3.3.1 平面媒体传播方式 | 第38-42页 |
3.3.2 立体媒体传播方式 | 第42-45页 |
3.3.3 网络媒体传播方式 | 第45-48页 |
4 我国公共外交中的文化传播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8-64页 |
4.1 现有方式在传播效果上所显现出的问题 | 第48-54页 |
4.1.1 受众在接受度上有明显的分化 | 第48-50页 |
4.1.2 中、底层文化传播效果有限 | 第50-51页 |
4.1.3 非政府主体参与度低 | 第51-54页 |
4.2 形成问题的外因分析 | 第54-58页 |
4.2.1 经济基础仍较为薄弱 | 第54-56页 |
4.2.2 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冲突客观存在 | 第56-57页 |
4.2.3 我国的文化转型仍未完成 | 第57-58页 |
4.3 形成问题的内因分析 | 第58-64页 |
4.3.1 非政府组织发展缓慢 | 第58-60页 |
4.3.2 对人际传播的重视不够 | 第60-62页 |
4.3.3 制度和管理缺失阻碍大众传播的健康发展 | 第62-64页 |
5 我国公共外交中的文化传播方式的调整与改进 | 第64-77页 |
5.1 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及分析 | 第64-67页 |
5.1.1 美国的“富布莱特”项目和新加坡的“市长班”培训 | 第64-65页 |
5.1.2 好莱坞电影和日本动漫 | 第65-67页 |
5.2 外因障碍的改进建议 | 第67-72页 |
5.2.1 提高公共外交中文化传播方式选择的针对性 | 第67-69页 |
5.2.2 注重跨文化翻译的作用 | 第69-70页 |
5.2.3 加速推进文化转型 | 第70-72页 |
5.3 内因缺陷的调整措施 | 第72-77页 |
5.3.1 传播方式的选择要从国家战略着眼 | 第72-73页 |
5.3.2 以“群众路线”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 第73-74页 |
5.3.3 建立国民公共外交素养培育机制 | 第74-75页 |
5.3.4 完善大众传播方式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 | 第75-77页 |
6 结论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