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 论文的组织架构 | 第14-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和背景知识 | 第16-29页 |
2.1 相关研究工作 | 第16-18页 |
2.2 兴趣点推荐系统 | 第18-23页 |
2.2.1 用户相似度协同过滤 | 第19页 |
2.2.2 好友度协同过滤 | 第19-20页 |
2.2.3 地理位置权值 | 第20-22页 |
2.2.4 POI整体权重值 | 第22-23页 |
2.3 差分隐私 | 第23-26页 |
2.3.1 差分隐私的定义 | 第23-24页 |
2.3.2 差分隐私模糊算法 | 第24-26页 |
2.4 微分熵 | 第26-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地理位置模糊隐私保护算法 | 第29-39页 |
3.1 地理位置隐私攻击模型 | 第29页 |
3.2 | 第29-34页 |
3.2.1 基本定义及定理 | 第30-31页 |
3.2.2 | 第31-33页 |
3.2.3 | 第33-34页 |
3.3 | 第34-38页 |
3.3.1 | 第34-37页 |
3.3.2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好友关系模糊隐私保护算法 | 第39-50页 |
4.1 好友关系隐私攻击模型 | 第39-41页 |
4.2 POI-Ti-Dico算法 | 第41-46页 |
4.2.1 POI-Ti-Dico系统架构 | 第41-43页 |
4.2.2 POI-Ti-Dico算法 | 第43-46页 |
4.2.3 POI-Ti-Dico算法的缺点与不足 | 第46页 |
4.3 社交关系差分隐私算法 | 第46-49页 |
4.3.1 好友关系差分隐私保护算法设计 | 第46-47页 |
4.3.2 好友关系隐私保护算法的理论分析 | 第47-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兴趣点隐私推荐算法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 | 第50-67页 |
5.1 兴趣点隐私推荐算法理论分析 | 第50-55页 |
5.1.1 隐私保护算法测量分析方法介绍 | 第50-53页 |
5.1.2 兴趣点隐私推荐系统理论分析 | 第53-54页 |
5.1.3 兴趣点隐私推荐算法复杂度分析 | 第54-55页 |
5.2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55-65页 |
5.2.1 实验环境 | 第55-56页 |
5.2.2 实验数据样本 | 第56页 |
5.2.3 性能指标 | 第56-58页 |
5.2.4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5.2.5 实验结果 | 第59-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本文的主要成果 | 第67-68页 |
6.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