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本罪的立法背景及沿革 | 第10-19页 |
第一节 本罪的立法背景 | 第10-13页 |
一、实践中虚假诉讼现象多发 | 第10-11页 |
二、虚假诉讼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第11页 |
三、虚假诉讼相关概念辨析 | 第11-13页 |
第二节 本罪的立法沿革 | 第13-19页 |
一、司法实践中对虚假诉讼行为的处理乱象催生立法出台 | 第13-14页 |
二、理论界对虚假诉讼行为定性探讨的成果转化 | 第14-16页 |
三、域外立法借鉴的成果转化 | 第16-17页 |
四、新设虚假诉讼罪的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本罪的犯罪构成 | 第19-31页 |
第一节 本罪的客体 | 第19-21页 |
一、本罪客体概述 | 第19-20页 |
二、如何理解“司法秩序”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本罪的客观方面 | 第21-31页 |
一、本罪的基本行为类型 | 第21-24页 |
二、对“捏造的事实”的限制解释 | 第24-27页 |
三、“捏造的事实”的真实程度 | 第27-28页 |
四、对“提起民事诉讼”的理解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本罪的认定及适用 | 第31-40页 |
第一节 本罪的既遂标准 | 第31-34页 |
一、本罪行为犯与结果犯之争 | 第31-32页 |
二、本罪应为行为犯 | 第32-33页 |
三、本罪应以起诉为犯罪既遂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本罪的罪数形态 | 第34-40页 |
一、单独犯的罪数形态 | 第34-37页 |
二、共犯的罪数形态 | 第37-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