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潘恩诗文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一)专著 | 第8页 |
(二)硕士论文 | 第8-9页 |
(三)单篇论文 | 第9-10页 |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潘恩生平考述 | 第12-22页 |
第一节 生平 | 第12-14页 |
第二节 交友考 | 第14-16页 |
第三节 著述 | 第16-20页 |
一、《潘笠江先生集》 | 第16-17页 |
二、《笠江先生近稿》 | 第17-18页 |
三、《潘恭定公全集》 | 第18-19页 |
四、《玄览堂诗钞》 | 第19-20页 |
五、《潘尚书集》 | 第20页 |
第四节 结社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潘恩诗歌研究 | 第22-60页 |
第一节 潘恩诗歌的内容 | 第22-49页 |
一、思亲怀乡 | 第22-28页 |
(一)佳节思乡 | 第22-26页 |
(二)羁旅思乡 | 第26-28页 |
二、归隐情怀 | 第28-31页 |
三、游览感悟 | 第31-37页 |
(一)游览寺庙 | 第31-34页 |
(二)游览山水 | 第34-36页 |
(三)游览古迹 | 第36-37页 |
四、交友赠答 | 第37-42页 |
(一)送别友人 | 第38-40页 |
(二)酬赠唱和 | 第40-42页 |
五、其他诗歌 | 第42-49页 |
(一)为贞洁烈妇作赞歌 | 第43-45页 |
(二)关于挽诗 | 第45-46页 |
(三)贺寿类诗歌 | 第46-48页 |
(四)讽刺类诗歌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潘恩诗歌的艺术特色 | 第49-60页 |
一、大量创作组诗 | 第49-50页 |
二、用韵别具一格 | 第50-52页 |
三、高频词汇与意象 | 第52-58页 |
(一)行役思乡 | 第52-53页 |
(二)隐居 | 第53-55页 |
(三)长生、仙道 | 第55-58页 |
四、用典 | 第58-60页 |
第三章 潘恩散文研究 | 第60-103页 |
第一节 潘恩散文的内容 | 第60-95页 |
一、进而仪于朝——鸿卿钜公之情怀 | 第60-69页 |
(一)为官为政之道 | 第61-63页 |
(二)人才的选取和任用 | 第63-65页 |
(三)关心朝廷时事 | 第65-69页 |
二、退而仪于野——蠹鱼雕龙之志趣 | 第69-75页 |
(一)长寿颂歌 | 第69-72页 |
(二)生活志趣 | 第72-75页 |
三、闲而居于家——碑铭文章之书写 | 第75-95页 |
(一)能义知礼 卓尔不群的男性 | 第78-86页 |
(二)端淑纯良 不输须眉的女性 | 第86-95页 |
第二节 潘恩散文的艺术特色 | 第95-103页 |
一、结构清晰 层次分明 | 第95-97页 |
二、情感真挚 感人肺腑 | 第97-98页 |
三、语言典雅 句式整齐 | 第98-103页 |
第四章 潘恩的诗文创作理论 | 第103-120页 |
第一节 潘恩时代明文学复古思潮的情况概述 | 第103-106页 |
一、潘恩时代明文学复古思潮的主张 | 第103-104页 |
二、对于明前后七子复古主张的批判之声 | 第104-106页 |
第二节 潘恩的文学自觉 | 第106-112页 |
一、诗歌:追本溯源 | 第107-110页 |
二、散文:文法韩欧,归本六经 | 第110-112页 |
第三节 潘恩作品的革新之处与文学观点整理 | 第112-120页 |
一、诗文革新之处 | 第112-116页 |
二、文学观点整理 | 第116-120页 |
余论 潘恩的影响 | 第120-136页 |
一、文学影响 | 第120-130页 |
(一)著录与收录情况统计 | 第120-125页 |
(二)地位及影响 | 第125-130页 |
二、政治影响 | 第130-136页 |
结语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