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前言 | 第17-2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7-1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三、本文结构 | 第20-2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第一章 关于酸雨污染治理的法律制度研究引发的若干理论问题解读 | 第24-59页 |
第一节 酸雨问题的缘起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生态伦理观是研究酸雨问题的法哲学基础 | 第25-33页 |
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缘起 | 第25-29页 |
二、生态伦理观在环境法律规范中的依法建构 | 第29-33页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研究酸雨问题的重要理论支撑 | 第33-37页 |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内涵 | 第33-34页 |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法律保障体系的建构 | 第34-36页 |
三、绿色生态消费文化价值理念的培育 | 第36-37页 |
第四节 公民环境权理论是研究酸雨问题的基本前提 | 第37-43页 |
一、公民环境权的缘起 | 第37-39页 |
二、公民环境权入宪的正当性分析 | 第39-41页 |
三、公民环境权的宪法保障 | 第41-43页 |
第五节 外部性理论是研究酸雨污染问题的理论依据 | 第43-47页 |
一、外部性内涵 | 第43-44页 |
二、作为外部性的酸雨污染 | 第44-45页 |
三、酸雨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45-47页 |
第六节 公共产品理论是研究酸雨污染问题的又一经济理论支撑 | 第47-49页 |
一、公共产品与酸雨污染 | 第47-48页 |
二、公共产品与政府干预 | 第48-49页 |
第七节 法经济学理论是研究酸雨污染治理的重要方法论 | 第49-59页 |
一、法经济学理论的缘起和内涵 | 第49-50页 |
二、法经济学定量研究的理论解读 | 第50-59页 |
第二章 酸雨污染治理的基本法律原则解析 | 第59-76页 |
第一节 污染者负担原则及其适用 | 第59-63页 |
一、制定法律规范的方法 | 第60-61页 |
二、经济学的方法 | 第61-63页 |
第二节 环境公平原则 | 第63-69页 |
一、环境公平原则的内涵 | 第63-65页 |
二、代内公平原则 | 第65-69页 |
第三节 事先预防原则 | 第69-70页 |
第四节 磋商谈判与共同合作的原则 | 第70-71页 |
第五节 告知信息的原则 | 第71-73页 |
第六节 领土主权与领土完整原则 | 第73-74页 |
第七节 睦邻友好原则 | 第74-76页 |
第三章 酸雨污染治理的基本法律制度解构 | 第76-114页 |
第一节 环境公众参与制度 | 第76-84页 |
一、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76-77页 |
二、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立法缺陷 | 第77-80页 |
三、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依法完善 | 第80-84页 |
第二节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 第84-93页 |
一、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 第84-85页 |
二、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85-87页 |
三、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依法建构 | 第87-93页 |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93-100页 |
一、环境影响评级制度的缘起及立法现状 | 第93-94页 |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依法完善 | 第94-100页 |
第四节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100-105页 |
一、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缘起 | 第100页 |
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现状 | 第100-101页 |
三、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依法完善 | 第101-105页 |
第五节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 第105-114页 |
一、中外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立法综述 | 第105-106页 |
二、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立法缺陷 | 第106-108页 |
三、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依法确立 | 第108-114页 |
第四章 美国—加拿大跨境酸雨污染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证性比较研究 | 第114-132页 |
第一节 美国—加拿大有关酸雨污染的谈判 | 第114-116页 |
第二节 加拿大因应跨境酸雨污染的国内争端解决机制的建构 | 第116-122页 |
一、加拿大联邦政府与省政府在治理酸雨污染中的权力配置 | 第116-119页 |
二、联邦政府的酸雨治理政策 | 第119-121页 |
三、省级政府的酸雨治理政策 | 第121-122页 |
第三节 美国因应跨境酸雨污染解决机制的建构 | 第122-125页 |
一、里根政府第二任期内的酸雨治理措施 | 第122-123页 |
二、州政府采取的酸雨治理措施 | 第123-124页 |
三、美国《清洁空气法》中有关治理酸雨污染的规定 | 第124-125页 |
第四节 中国对美国——加拿大跨境酸雨污染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借鉴 | 第125-132页 |
一、重新修订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增设有关"酸雨计划"的法律规定 | 第126-128页 |
二、我国应重新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增加治理跨境酸雨污染的相应条款 | 第128-129页 |
三、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应及时增加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指南条款 | 第129-130页 |
四、地方政府应出台专门治理酸雨污染的地方性法规,以配合法律的实施 | 第130-132页 |
第五章 因应酸雨污染治理的国际环境法协调框架的建构 | 第132-165页 |
第一节 国际视域下的酸雨污染 | 第132-133页 |
第二节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所确立的相关原则 | 第133-134页 |
第三节 中国与亚洲邻国之间的酸雨博弈 | 第134-138页 |
一、国际社会有关跨境酸雨问题的国际合作机制 | 第134-136页 |
二、中国与亚洲邻国之间就解决跨境酸雨污染问题的法律制度研究 | 第136-138页 |
第四节 中国与亚洲邻国就解决跨境酸雨污染问题的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 | 第138-154页 |
一、当代区域合作机制的框架 | 第138-151页 |
二、当代亚洲区域合作机制的特点评析 | 第151-153页 |
三、拓展富有成效的亚洲区域合作机制的路径选择 | 第153-154页 |
第五节 跨境酸雨污染导致环境退化的国家责任解构 | 第154-158页 |
一、国家责任的内涵 | 第154-155页 |
二、国家责任的划分:过失责任与严格责任 | 第155-156页 |
三、国家责任制度在解决跨境酸雨污染问题中存在的瑕疵 | 第156-157页 |
四、国家责任制度私法化路径探究 | 第157-158页 |
第六节 治理跨境酸雨污染问题的国家法律机制解读 | 第158-165页 |
一、因果关系链的建构 | 第159-162页 |
二、司法管辖权及法律适用的确定 | 第162-165页 |
第六章 中国酸雨污染治理的法律救济机制的构筑 | 第165-206页 |
第一节 创设中国的环境法典并赋予其应有法律位阶 | 第165-171页 |
一、立法目的及原则的重新定位 | 第165-166页 |
二、《环境保护法》法典化的路径选择 | 第166-171页 |
第二节 环保问责制的依法确立 | 第171-175页 |
一、环境问责制的内涵和立法现状 | 第171-173页 |
二、环境问责法律制度的建构 | 第173-175页 |
第三节 打造中国版的《清洁空气法》,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重塑 | 第175-189页 |
一、排污收费制度的依法完善 | 第177-182页 |
二、依法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 | 第182-189页 |
第四节 环境刑事立法的完善 | 第189-198页 |
一、环境刑事立法的缘起和现状 | 第189-192页 |
二、环境刑事立法的修缮 | 第192-198页 |
第五节 因应环境法律制度变迁,环境税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198-206页 |
一、环境税制的现状及缺陷 | 第198-200页 |
二、我国开征环境税的路径选择 | 第200-206页 |
结语 | 第206-210页 |
后记 | 第210-212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