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7页 |
1.1 概述 | 第7-8页 |
1.2 荧光定义及产生机理 | 第8-11页 |
1.2.1 共轭π键体系 | 第10页 |
1.2.2 刚性平面结构 | 第10-11页 |
1.2.3 取代基的影响 | 第11页 |
1.3 荧光分子识别 | 第11-13页 |
1.4 荧光分子探针识别原理 | 第13-20页 |
1.4.1 光诱导电子转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PET) | 第13-15页 |
1.4.2 电荷转移 CT (Charge-Transfer) | 第15-18页 |
1.4.3 激基缔合物 (Excimer) | 第18-19页 |
1.4.4 电子能量转移(Electronic Energy Transfer, EET) | 第19-20页 |
1.5 苯并噁唑为荧光团的冠醚的分子识别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5.1 基于冠醚的分子识别 | 第20-23页 |
1.5.2 基于杂环冠醚的分子识别 | 第23-25页 |
1.5.3 苯并噁唑荧光冠醚的研究进展 | 第25页 |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苯并噁唑为荧光团的二苯并 18-冠-6 醚分子识别研究 | 第27-35页 |
2.1 分子设计 | 第27页 |
2.2 合成路线 | 第27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2.3.1 原料与仪器 | 第27-28页 |
2.3.2 二(4’, 4’’-甲酰基)-二苯并 18-冠-6 (BCD-18-C-6)醚的合成 | 第28-29页 |
2.3.3 2-甲基苯并噁唑的季膦盐制备 | 第29页 |
2.3.4 二{4’, 4’’-[2-(2-苯并噁唑基)乙烯基]}-2, 3, 11, 12-二苯并-1, 4, 7, 10, 13, 16-六氧杂环十八烷的制备 | 第29-3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0-33页 |
2.4.1 典型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30-31页 |
2.4.2 溶剂对产物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31页 |
2.4.3 荧光光谱法测定对金属离子的识别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苯并噁唑为荧光团的氮杂 18-冠-6 醚及氮杂开链冠醚的分子识别研究 | 第35-44页 |
3.1 分子设计 | 第35页 |
3.2 合成路线 | 第35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35-41页 |
3.3.1 N, N’-二{4’, 4’’-[2-(2-苯并噁唑基)乙烯基]}-7, 16-二苯-1, 4, 10, 13-四氧杂-7,16-二氮杂环十八烷的合成 | 第35-39页 |
3.3.2 苯并噁唑类开链氮杂冠醚的合成 | 第39-4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3.4.1 荧光光谱法测定对金属离子的识别 | 第41-44页 |
第四章 苯并噁唑荧光冠醚的分子识别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第五章 金催化的氧化加成反应理论的研究 | 第45-59页 |
5.1 概述 | 第45-46页 |
5.2 金催化的有机化学反应研究进展 | 第46-59页 |
5.2.1 金催化的亲核加成反应 | 第46-54页 |
5.2.2 金活化羰基和醇羟基的反应 | 第54-56页 |
5.2.3 金催化的加氢还原反应 | 第56-57页 |
5.2.4 金催化的氧化反应 | 第57-59页 |
第六章 配体对金(Ⅰ)催化的氧化加成反应的理论研究 | 第59-68页 |
6.1 研究意义 | 第59-60页 |
6.2 密度泛函理论 | 第60-61页 |
6.3 结果讨论 | 第61-6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附:计算中涉及的各个过渡态的直角坐标 | 第68-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