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意义和现状 | 第10-11页 |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 第11-13页 |
1.2.1 传感器网络结构 | 第11-12页 |
1.2.2 传感器节点结构 | 第12页 |
1.2.3 传感器网络协议栈 | 第12-13页 |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 第13-14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IEEE 802.15.4/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标准 | 第16-29页 |
2.1 IEEE 802.15.4/ZigBee技术概述 | 第16页 |
2.2 IEEE 802.15.4标准 | 第16-28页 |
2.2.1 IEEE 802.15.4主要特点 | 第16-19页 |
2.2.2 物理层(PHY)规范 | 第19-22页 |
2.2.3 媒体介质访问层(MAC)规范 | 第22-24页 |
2.2.4 网络层(NWK)规范 | 第24-27页 |
2.2.5 应用层(APL)规范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29-47页 |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总体结构 | 第29页 |
3.2 硬件设计方案 | 第29-31页 |
3.2.1 硬件设计流程 | 第30页 |
3.2.2 器件选择 | 第30-31页 |
3.3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硬件设计 | 第31-39页 |
3.3.1 CC2430芯片介绍 | 第31-34页 |
3.3.2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硬件设计 | 第34-36页 |
3.3.3 扩展底板的硬件设计 | 第36-39页 |
3.4 传感器模块硬件设计 | 第39-41页 |
3.4.1 温湿度传感器SHT10 | 第39-41页 |
3.4.2 光亮度传感器 | 第41页 |
3.5 灯控模块电路 | 第41-42页 |
3.6 低功耗设计与实现 | 第42-44页 |
3.6.1 微处理器电源管理模式 | 第42-43页 |
3.6.2 电池使用时间的计算 | 第43-44页 |
3.7 PCB板的电磁兼容(EMC)设计 | 第44-46页 |
3.7.1 射频电路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3.7.2 电路板抗干扰设计方法 | 第45-46页 |
3.8 硬件测试 | 第46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软件设计 | 第47-71页 |
4.1 Z-Stack软件架构 | 第47-48页 |
4.1.1 系统初始化 | 第47页 |
4.1.2 操作系统的执行 | 第47-48页 |
4.2 ZigBee2006协议栈简介 | 第48-50页 |
4.3 网络建立流程 | 第50-60页 |
4.3.1 协调器建立新网络 | 第51-54页 |
4.3.2 加入网络 | 第54-55页 |
4.3.3 加入网络的方式 | 第55-60页 |
4.4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软件设计 | 第60-66页 |
4.4.1 温湿度传感器软件设计 | 第60-65页 |
4.4.2 光亮度传感器软件设计 | 第65-66页 |
4.5 灯控系统软件设计 | 第66-70页 |
4.5.1 无线灯控方式 | 第67-69页 |
4.5.2 开关灯控方式 | 第69-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联合调试和组网测试 | 第71-80页 |
5.1 硬件成果 | 第71-73页 |
5.1.1 底板和协调器节点实物 | 第71页 |
5.1.2 路由节点实物图 | 第71-72页 |
5.1.3 终端节点实物图 | 第72-73页 |
5.1.4 灯控系统实物图 | 第73页 |
5.2 ZigBee软件集成开发平台 | 第73-76页 |
5.2.1 IAR集成开发环境 | 第73-74页 |
5.2.2 C51RF-CC2430-ZDK仿真器 | 第74-75页 |
5.2.3 FLASH烧写工具 | 第75-76页 |
5.3 联合测试 | 第76-79页 |
5.3.1 发射功率测试 | 第76页 |
5.3.2 低功耗测试 | 第76-78页 |
5.3.3 通信组网测试 | 第78-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总结 | 第80页 |
6.2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