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

烟台山近代建筑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言第8-19页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第8-10页
    1.2 有研究综述第10-12页
        1.2.1 近代烟台社会背景、烟台城市建设、烟台港相关研究第10-11页
        1.2.2 烟台山近代建筑调查与研究第11-12页
    1.3 概念界定第12-15页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第15-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7页
        1.4.2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 研究框架第18-19页
第二章 烟台山近代建筑背景与沿革第19-32页
    2.1 烟台市地理历史概况第19-22页
        2.1.1 自然条件第19-21页
        2.1.2 建置沿革第21-22页
    2.2 烟台港概况第22-24页
        2.2.1 港口区位第23页
        2.2.2 港湾形势第23页
        2.2.3 近代烟台港的管理和建设第23-24页
    2.3 近代烟台港贸易兴衰与烟台城市建设第24-27页
        2.3.1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1840—1860年)第25页
        2.3.2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1861—1894年)第25-26页
        2.3.3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1895—1938年)第26-27页
        2.3.4 抗日战争——建国前(1938—1948年)第27页
    2.4 烟台山近代建筑沿革及主导因素分析第27-31页
        2.4.1 烟台山近代建筑沿革第27-29页
        2.4.2 烟台山近代建筑形成演变的主导因素分析第29-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烟台山近代建筑历史功能考证第32-60页
    3.1 考证主要问题分析第32-41页
        3.1.1 初步现状调查与考察分区第32-34页
        3.1.2 往调查和研究回顾第34-37页
        3.1.3 往研究结论与国保公布信息的对比第37-39页
        3.1.4 需要厘清的问题第39-41页
    3.2 历史图档考察第41-50页
        3.2.1 对历史地图的考察第41-48页
        3.2.2 对历史图像信息的考察第48-50页
    3.3 历史文献考察第50-55页
        3.3.1 领事馆建筑相关文献考察第51-53页
        3.3.2 东海关房产档案考察第53-55页
    3.4 考察结论第55-59页
        3.4.1 分区考证结论第55-56页
        3.4.2 对已毁建筑的回顾第56-58页
        3.4.3 对烟台山近代建筑的初步分析第58-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烟台山近代建筑营造选址与空间形态第60-85页
    4.1 选址分析第60-65页
        4.1.1 烟台山概况第60-62页
        4.1.2 选址主导因素分析第62-65页
    4.2 形成与演变规律分析第65-74页
        4.2.1 形成与演变过程综述第66-71页
        4.2.2 形成与演变时空规律分析第71-74页
    4.3 空间布局与形态分析第74-84页
        4.3.1 空间构成要素第74页
        4.3.2 建筑空间布局第74-78页
        4.3.3 道路空间形态第78-82页
        4.3.4 整体空间形态第82-84页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五章 烟台山近代建筑单体研究第85-119页
    5.1 单体建筑概况第85-96页
        5.1.1 历史功能第85-86页
        5.1.2 建筑规模第86-88页
        5.1.3 建筑结构和材料第88-93页
        5.1.4 建筑样式及风格第93-96页
    5.2 典型样式研究第96-113页
        5.2.1 外廊概念界定第96-97页
        5.2.2 外廊平面类型及布局特征第97-101页
        5.2.3 外廊立面类型及构成要素第101-108页
        5.2.4 关于外廊发展演变的讨论第108-113页
    5.3 细部特征分析第113-118页
        5.3.1 门窗特征第113-115页
        5.3.2 室内陈设及装饰第115-117页
        5.3.3 石碑等其他细部特征第117-118页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第六章 烟台山近代建筑保护建议第119-136页
    6.1 保护历程回顾第119-122页
        6.1.1 第一阶段——以使用者需求为主导第119-120页
        6.1.2 第二阶段——以大规模修缮和整治为主要内容第120-121页
        6.1.3 第三阶段——以探索近代建筑可持续利用方式为目标第121-122页
    6.2 现状分析第122-129页
        6.2.1 保存现状第122-123页
        6.2.2 保护与管理现状第123-124页
        6.2.3 利用及展示现状第124-128页
        6.2.4 整体环境现状第128-129页
        6.2.5 研究现状第129页
    6.3 问题与建议第129-135页
        6.3.1 资金保障第129-131页
        6.3.2 人才与制度保障第131页
        6.3.3 研究保障第131-132页
        6.3.4 记录存档建议第132页
        6.3.5 文物建筑及环境保护建议第132-133页
        6.3.6 展示利用建议第133-134页
        6.3.7 整体保护建议第134-135页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结语第136-138页
附录第138-171页
    附录1:烟台山近代建筑群文物建筑分布表第138-139页
    附录2:历次现场调查回顾第139-141页
    附录3:烟台山近代建筑兴建阶段划分表第141-143页
    附录4:烟台山近代建筑规模统计表第143-144页
    附录5:砖木结构建筑用砖调查表第144-145页
    附录6:外廊平面类型调查表第145-150页
    附录7:外廊立面类型调查表第150-153页
    附录8:烟台山近代建筑单体保护历程调查第153-163页
    附录9:烟台山近代建筑保存现状评估第163-165页
    附录10:综合环境现状调查表第165-168页
    附录11:图表目录第168-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74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74-175页
致谢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建筑设计方式的革新—参数化设计
下一篇:城市水系规划的环境学途径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