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前言 | 第10页 |
| ·颜料铝粉的性能及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 ·颜料铝粉的性能 | 第11-12页 |
| ·颜料铝粉的发展趋势 | 第12页 |
| ·颜料铝粉的表面处理方法 | 第12-16页 |
| ·腐蚀抑制剂法 | 第13-14页 |
| ·包覆膜法 | 第14-16页 |
| ·颜料铝粉在涂料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 ·铝粉涂料的应用领域 | 第16页 |
| ·铝粉涂料的组成 | 第16-18页 |
| ·水性闪光铝粉漆现存问题 | 第18页 |
|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论文的研背景及意义 | 第18-19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颜料铝粉的二氧化硅包覆 | 第20-39页 |
| ·前言 | 第20页 |
| ·实验原料及工艺过程 | 第20-21页 |
| ·实验药品及规格 | 第20页 |
| ·实验仪器及规格 | 第20页 |
| ·实验步骤 | 第20-21页 |
| ·颜料铝粉SiO_2包覆效果的表征方法 | 第21-22页 |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21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21页 |
| ·稳定性分析(耐酸碱性测试) | 第21页 |
| ·保护因子计算 | 第21-22页 |
| ·光泽度分析 | 第22页 |
| ·SiO_2包覆颜料铝粉的机理分析 | 第22-24页 |
| ·SiO_2在颜料铝粉表面成膜的热力学分析 | 第22-23页 |
| ·SiO_2在颜料铝粉表面成膜的化学键结合分析 | 第23页 |
| ·库仑静电引力相互吸引机理 | 第23-24页 |
| ·影响颜料铝粉包覆效果的实验条件 | 第24-35页 |
| ·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24-25页 |
| ·反应温度的确定 | 第25-27页 |
| ·铝硅比(Al/TEOS,摩尔比)的影响 | 第27-29页 |
| ·水硅比的影响 | 第29-32页 |
| ·加料方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催化剂类型及用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 ·优化条件下制得SiO_2包覆型颜料铝粉的各种性能表征 | 第35-38页 |
| ·SEM分析 | 第35-36页 |
| ·XPS分析 | 第36-37页 |
| ·耐酸性分析 | 第37-38页 |
| ·光泽度分析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颜料铝粉的正硅酸乙酯/硅烷混合包覆 | 第39-50页 |
| ·前言 | 第39页 |
| ·TEOS—VTES混合包覆过程机理 | 第39-41页 |
| ·样品表征方法 | 第41页 |
| ·实验药品及实验步骤 | 第41-42页 |
| ·实验药品及规格 | 第41-42页 |
| ·实验步骤 | 第42页 |
| ·TEOS/VTES混合包覆颜料铝粉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优化 | 第42-46页 |
| ·VTES与TEOS比例的影响 | 第42-44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催化剂加入量的影响 | 第45页 |
| ·水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最佳制备条件下制得样品的各项性能表征 | 第46-49页 |
| ·SEM分析 | 第47页 |
| ·耐酸性分析 | 第47-48页 |
| ·XPS分析 | 第48-49页 |
| ·光泽度分析 | 第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包覆铝粉在铝粉涂料中的应用 | 第50-57页 |
| ·前言 | 第50-51页 |
| ·溶剂型铝粉涂料的配置及性能检测 | 第51-53页 |
| ·涂料性能检测方法 | 第51页 |
| ·实验药品及规格 | 第51-52页 |
| ·实验步骤 | 第52页 |
| ·不同类型铝粉所制铝粉漆实验效果对比 | 第52-53页 |
| ·水性铝粉漆的制备及性能 | 第53-56页 |
| ·实验药品及用量 | 第53页 |
| ·水性铝粉漆配置及涂覆工艺 | 第53-54页 |
| ·水性铝粉漆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5页 |
| ·包覆型铝粉配置漆综合性能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实验结论 | 第57-58页 |
| ·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致谢 | 第64-66页 |
| 附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