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25页 |
1.1 研究问题由来 | 第10页 |
1.2 现代猪育种技术的发展 | 第10-11页 |
1.3 国际上猪背膘厚相关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3.1 黑素皮质素受体-4(MC4R)基因 | 第11-12页 |
1.3.2 瘦素(Leptin) | 第12-13页 |
1.3.3 激素敏感脂肪酶(HSL)基因 | 第13页 |
1.3.4 影响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研究的总结 | 第13-14页 |
1.4 本课题组发现的背膘厚相关候选基因 | 第14-18页 |
1.4.1 甘油三酯转移酶(DGAT)基因 | 第14-16页 |
1.4.2 钙粘蛋白相关蛋白beta1(CTNNBL1)基因 | 第16-17页 |
1.4.3 原发性心肌症相关蛋白Ⅰ(CMYA1)基因 | 第17-18页 |
1.4.4 含Jmjc结构域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JHDM1A) | 第18页 |
1.5 本研究拟分离脂肪沉积相关基因SH2B1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5.1 SH2B1基因的发现 | 第18页 |
1.5.2 SH2B1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6 比较基因组方法在分离新基因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7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发现与检测方法 | 第22页 |
1.8 多个基因联合效应分析在家畜育种中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5页 |
2.1 材料 | 第25-27页 |
2.1.1 样品 | 第25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2.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25-26页 |
2.1.4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统计软件和相关网站 | 第26-27页 |
2.2 方法 | 第27-35页 |
2.2.1 试验群体性状测定 | 第27页 |
2.2.2 猪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 第27-28页 |
2.2.3 总RNA的提取和检测 | 第28-29页 |
2.2.4 候选基因的分离 | 第29-32页 |
2.2.5 PCR-RFLP方法检测猪MC4R、DGAT2、CTNNBL1、CMYA1和JHDM1A基因的多态性 | 第32-33页 |
2.2.6 统计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33-35页 |
3 结果 | 第35-48页 |
3.1 猪SH2B1基因 | 第35-38页 |
3.1.1 猪SH2B1基因的分离与序列分析 | 第35-37页 |
3.1.2 猪SH2B1基因的SNPs筛选结果 | 第37页 |
3.1.3 SH2B1基因的SNP检测 | 第37页 |
3.1.4 猪SH2B1基因的关联分析 | 第37-38页 |
3.2 猪MC4R、DGAT2、CTNNBL1、CMYA1、JHDM1A基因的SNP分型及其与背膘厚的关联分析 | 第38-43页 |
3.2.1 MC4R基因 | 第38-39页 |
3.2.2 DGAT2基因 | 第39-40页 |
3.2.3 CTNNBL1基因 | 第40-41页 |
3.2.4 CMYA1基因 | 第41-42页 |
3.2.5 JHDM1A基因 | 第42-43页 |
3.3 与背膘厚显著关联的基因间两两互作分析 | 第43-45页 |
3.3.1 两个基因互作对三点平均背膘厚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2 两个基因互作对最后肋骨处背膘厚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 与背膘厚显著关联的基因的三基因间联合分析 | 第45-48页 |
3.4.1 三个基因互作对三点平均背膘厚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2 三个基因互作对最后肋骨处背膘厚的影响 | 第46-48页 |
4 讨论 | 第48-51页 |
4.1 候选基因SNP检测 | 第48页 |
4.2 关于统计模型 | 第48-49页 |
4.3 单个基因与背膘厚性状关联分析 | 第49页 |
4.4 关于多个基因联合效应对同一背膘厚性状的影响 | 第49-51页 |
5 小结 | 第51-52页 |
5.1 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与结论 | 第51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特色 | 第51页 |
5.3 本研究的不足及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