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2-16页 |
插图索引 | 第16-17页 |
附表索引 | 第17-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4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3页 |
1.2.1 预算会计报告 | 第20-21页 |
1.2.2 政府财务报告 | 第21-22页 |
1.2.3 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 第22-2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35页 |
1.3.1 公共绩效管理 | 第23-27页 |
1.3.2 政府财务报告改革 | 第27-32页 |
1.3.3 公共绩效管理与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的结合 | 第32-35页 |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 | 第35-4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1.4.2 主要创新 | 第37-40页 |
第2章 走向扩展: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下政府财务报告的现实选择 | 第40-57页 |
2.1 公共绩效管理框架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 第40-47页 |
2.1.1 公共绩效管理框架的界定 | 第40-42页 |
2.1.2 公共绩效管理框架的形成 | 第42-46页 |
2.1.3 公共绩效管理框架的基本特征 | 第46-47页 |
2.2 政府财务报告与公共绩效管理框架的关系 | 第47-49页 |
2.2.1 政府财务报告是公共绩效管理框架的重要信息基础 | 第47-48页 |
2.2.2. 政府财务报告在公共绩效管理框架中承担着重要的报告功能 | 第48-49页 |
2.3 公共绩效管理框架的形成给政府财务报告带来的挑战 | 第49-52页 |
2.3.1 公共绩效管理框架的信息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的多元化 | 第49-50页 |
2.3.2 满足多元化信息需求的信息披露要求 | 第50-51页 |
2.3.3 对政府财务报告的挑战 | 第51-52页 |
2.4 走向扩展:政府财务报告应对挑战的现实选择 | 第52-57页 |
2.4.1 扩展的必要性 | 第52-54页 |
2.4.2 政府财务报告的可扩展性:一个系统论的研究视角 | 第54-57页 |
第3章 政府财务报告扩展的理论基础 | 第57-68页 |
3.1 财务报告理论 | 第57-59页 |
3.1.1 从财务报表到财务报告 | 第57-58页 |
3.1.2 财务报告的进一步扩展:第四财务报表的引入 | 第58-59页 |
3.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59-64页 |
3.2.1 公共受托责任的界定 | 第59-61页 |
3.2.2 公共受托责任的分类 | 第61页 |
3.2.3 政府财务报告的公共受托责任观 | 第61-62页 |
3.2.4 公共受托责任的发展与政府财务报告的扩展 | 第62-64页 |
3.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64-68页 |
3.3.1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背景 | 第64-65页 |
3.3.2 新公共管理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 第65-67页 |
3.3.3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财务报告的扩展 | 第67-68页 |
第4章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扩展的基本思路 | 第68-84页 |
4.1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现状 | 第68-69页 |
4.1.1 关于报告目标 | 第68-69页 |
4.1.2 关于报告主体 | 第69页 |
4.1.3 关于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基础 | 第69页 |
4.1.4 关于报告体系 | 第69页 |
4.2 我国现行政府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基于问卷数据的分析 | 第69-81页 |
4.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70-72页 |
4.2.2 研究设计 | 第72-75页 |
4.2.3 问卷数据描述与详细分析 | 第75-81页 |
4.2.4 简要结论 | 第81页 |
4.3 扩展的基本思路 | 第81-84页 |
4.3.1 关于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扩展 | 第82页 |
4.3.2 关于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扩展 | 第82页 |
4.3.3 关于政府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基础的扩展 | 第82-83页 |
4.3.4 关于报告体系的扩展 | 第83-84页 |
第5章 目标的扩展 | 第84-99页 |
5.1 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理论 | 第84-88页 |
5.1.1 财务报告目标: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抗衡 | 第84-86页 |
5.1.2 政府财务报告目标之公共受托责任观 | 第86-88页 |
5.2 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扩展方式 | 第88-92页 |
5.2.1 合规性受托责任与合规导向的目标模式 | 第89-90页 |
5.2.2 绩效性受托责任与绩效导向的目标模式 | 第90-92页 |
5.3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扩展 | 第92-99页 |
5.3.1 政府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 | 第92-94页 |
5.3.2 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 第94-95页 |
5.3.3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选择 | 第95-99页 |
第6章 主体的扩展 | 第99-111页 |
6.1 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一般理论 | 第99-102页 |
6.1.1 政府财务报告主体内涵 | 第99-100页 |
6.1.2 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界定的标准 | 第100-102页 |
6.2 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扩展方式 | 第102-104页 |
6.2.1 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界定方式的扩展 | 第102-104页 |
6.2.2 多层次报告主体结构的提出 | 第104页 |
6.3 西方国家的实践:以美国为例 | 第104-107页 |
6.3.1 基本政府 | 第105页 |
6.3.2 基本政府的组成单位 | 第105-106页 |
6.3.3 基本政府的相关单位 | 第106-107页 |
6.4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扩展 | 第107-111页 |
6.4.1 第一层次是各级政府 | 第107-108页 |
6.4.2 第二层次是政府部门 | 第108-109页 |
6.4.3 第三层次是政府的相关单位 | 第109-111页 |
第7章 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基础的扩展 | 第111-132页 |
7.1 政府财务报表要素及其可选确认基础 | 第111-115页 |
7.1.1 政府财务报表要素 | 第111-113页 |
7.1.2 政府财务报表要素的可选确认基础 | 第113-115页 |
7.2 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基础的扩展方式 | 第115-119页 |
7.2.1 不同的确认基础满足不同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需要 | 第115-118页 |
7.2.2 双基础模式的提出 | 第118-119页 |
7.3 西方国家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 第119-127页 |
7.3.1 报表要素的扩展实践 | 第119-121页 |
7.3.2 确认基础的扩展实践 | 第121-124页 |
7.3.3 经验借鉴 | 第124-127页 |
7.4 我国的选择 | 第127-132页 |
7.4.1 报表要素的扩展 | 第127-129页 |
7.4.2 确认基础的扩展 | 第129-132页 |
第8章 体系的扩展 | 第132-158页 |
8.1 关于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构成 | 第132-133页 |
8.1.1 PSC的规定 | 第132页 |
8.1.2 美国的做法 | 第132-133页 |
8.2 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扩展:引入专门的政府绩效报告 | 第133-135页 |
8.2.1 政府绩效报告的界定 | 第133-134页 |
8.2.2 政府绩效报告的引入 | 第134-135页 |
8.3 西方国家的实践及其启示 | 第135-148页 |
8.3.1 主要西方国家的扩展实践 | 第135-147页 |
8.3.2 国外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147-148页 |
8.4 我国的选择 | 第148-158页 |
8.4.1 报表体系的扩展 | 第148-156页 |
8.4.2 增加政府财务报告附注 | 第156页 |
8.4.3 增加政府财务报告文字说明书 | 第156-158页 |
结论 | 第158-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4页 |
致谢 | 第174-17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6-177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 第177-178页 |
附录C 关于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现状的调查问卷 | 第178-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