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模式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9页 |
·论文写作目的及意义 | 第9-13页 |
·论文写作背景及目的 | 第9-12页 |
·论文写作意义 | 第12-13页 |
·中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长期护理保险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长期护理保险存在的模式 | 第14页 |
·我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必要性 | 第14-15页 |
·我国现阶段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 | 第15-16页 |
·论文基本结构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7页 |
·定量与定性分析 | 第17页 |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17-19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论文不足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长期护理保险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老年社会学理论 | 第19-21页 |
·疏离理论 | 第19页 |
·活动理论 | 第19-20页 |
·延续理论 | 第20页 |
·角色理论 | 第20-21页 |
·社会交换理论 | 第21页 |
·保险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单一保险功能说 | 第22页 |
·复合保险功能说 | 第22-23页 |
第3章 长期护理保险概述 | 第23-27页 |
·长期护理保险概念 | 第23页 |
·长期护理定义 | 第23页 |
·长期护理保险概念 | 第23页 |
·长期护理保险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长期护理保险给付标准 | 第23-24页 |
·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责任 | 第24页 |
·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给付 | 第24页 |
·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特性 | 第24页 |
·长期护理保险与健康保险比较分析 | 第24-27页 |
·健康保险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长期护理保险与健康保险比较 | 第25-27页 |
第4章 长期护理保险国际经验借鉴 | 第27-39页 |
·美、日、德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分析 | 第27-36页 |
·美国——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 | 第27-30页 |
·德国——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 | 第30-33页 |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介护保险 | 第33-36页 |
·美、日、德长期护理保险的比较分析 | 第36-37页 |
·长期护理保险性质比较 | 第36页 |
·缴费方式比较 | 第36-37页 |
·保险给付方式比较 | 第37页 |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经验带来的启示 | 第37-39页 |
·护理形式应坚持多样化 | 第37-38页 |
·长期护理费用应多方负担 | 第38页 |
·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加大力度 | 第38-39页 |
第5章 制约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39-46页 |
·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类型 | 第39-41页 |
·影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因素 | 第41-46页 |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 第41-42页 |
·长期护理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 | 第42-43页 |
·护理设施不足和专业人才缺失 | 第43-44页 |
·长期护理保险相关法律缺失 | 第44页 |
·长期护理保险统计数据资料不完善 | 第44-46页 |
第6章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研究 | 第46-58页 |
·因地制宜提供长期护理保险保障 | 第46-48页 |
·分层次提供长期护理保险保障 | 第46-47页 |
·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长期护理保险 | 第47-48页 |
·设立"时间银行"解决长期护理的志愿者问题 | 第48-51页 |
·时间银行介绍 | 第48-49页 |
·时间银行解决长期护理 | 第49-50页 |
·采用"时间银行"式长期护理保险的意义 | 第50-51页 |
·发展反向抵押业务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发展 | 第51-54页 |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涵义 | 第51页 |
·住房反向抵押式长期护理保险 | 第51-54页 |
·强化社区在长期护理保险中的作用 | 第54-55页 |
·发展社区护理的必要性 | 第54页 |
·社区护理模式 | 第54-55页 |
·完善护理保险法 | 第55页 |
·紧抓长期护理保险人才培养 | 第55-58页 |
·护理保险人才培养 | 第55-56页 |
·专业护理人员培养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