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公共服务监督的学理分析 | 第13-17页 |
2.1 公共服务界定与公共服务监督 | 第13-15页 |
2.1.1 公共服务的界定 | 第13页 |
2.1.2 公共服务监督的界定 | 第13-14页 |
2.1.3 公共服务监督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14-15页 |
2.2 公共服务社会监督内涵和方式 | 第15-17页 |
2.2.1 公共服务公民监督 | 第15-16页 |
2.2.2 公共服务社会团体监督 | 第16页 |
2.2.3 公共服务舆论监督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共服务监督的机制建设及成就 | 第17-23页 |
3.1 人大监督逐渐加强 | 第17页 |
3.1.1 人大监督制度建设 | 第17页 |
3.1.2 人大监督实效提升 | 第17页 |
3.2 政府内部监督有序推进 | 第17-19页 |
3.2.1 内部监督制度建设 | 第18页 |
3.2.2 内部监督有序展开 | 第18-19页 |
3.3 政协民主监督不断创新 | 第19页 |
3.3.1 政协民主监督制度建设 | 第19页 |
3.3.2 政协民主监督内容扩大 | 第19页 |
3.4 司法监督成效显现 | 第19-21页 |
3.4.1 司法监督制度建设 | 第20页 |
3.4.2 司法监督力度加强 | 第20-21页 |
3.5 社会监督方兴未艾 | 第21-23页 |
3.5.1 公民监督意识不断提升 | 第21页 |
3.5.2 社会团体监督作用不断显现 | 第21页 |
3.5.3 舆论监督力度不断增强 | 第21-23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共服务社会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第23-31页 |
4.1 我国公共服务社会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8页 |
4.1.1 多元主体的社会监督合力尚未形成 | 第23-25页 |
4.1.2 全过程的社会监督机制尚未形成 | 第25-26页 |
4.1.3 权威高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尚未形成 | 第26-28页 |
4.2 我国公共服务监督机制的主要制约因素 | 第28-31页 |
4.2.1 公共服务社会监督理念落后 | 第28-29页 |
4.2.2 公共服务社会监督法制化程度偏低 | 第29页 |
4.2.3 公共服务社会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 | 第29-30页 |
4.2.4 公共服务信息透明度不高 | 第30-31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公共服务社会监督机制的基本对策 | 第31-37页 |
5.1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社会监督信息互动机制 | 第31-32页 |
5.1.1 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确保公共服务信息互动透明化 | 第31页 |
5.1.2 完善听证制度,确保公共服务信息互动高效化 | 第31-32页 |
5.1.3 建立电子政府,确保公共服务信息互动全面化 | 第32页 |
5.2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社会监督绩行为效评估机制 | 第32-33页 |
5.2.1 树立正确的公共服务社会监督行为绩效评估观念 | 第32页 |
5.2.2 建立配套的公共服务社会监督行为绩效评估信息系统 | 第32-33页 |
5.2.3 设立科学的公共服务社会监督行为绩效评估指标 | 第33页 |
5.2.4 安排合理的公共服务社会监督方式 | 第33页 |
5.3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社会监督全监察机制 | 第33-34页 |
5.3.1 建立健全全过程的社会监督机制 | 第33-34页 |
5.3.2 建立健全广覆盖的社会监督机制 | 第34页 |
5.4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问责机制及其社会监督奖惩机制 | 第34-35页 |
5.4.1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问责机制 | 第34-35页 |
5.4.2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社会监督奖惩机制 | 第35页 |
5.5 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效用,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合力 | 第35-37页 |
5.5.1 努力提升公共服务社会监督的力度和效用 | 第35-36页 |
5.5.2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社会监督主体与其他监督主体的联动机制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