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变形条件下桩—土动力增量理论
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目录 | 第10-2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1.2 增量弹性变形理论简介 | 第21-26页 |
1.2.1 发展历程 | 第22-24页 |
1.2.2 近二十年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3 桩土动力相互作用的增量理论可行性 | 第26-28页 |
1.3.1 桩土相互作用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1.3.2 可借鉴的研究 | 第27页 |
1.3.3 工程试验分析 | 第27-28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8-30页 |
第2章 增量弹性变形理论基础 | 第30-44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有限弹性变形增量理论 | 第30-39页 |
2.2.1 坐标参量分析 | 第31-33页 |
2.2.2 增量弹性变形 | 第33-34页 |
2.2.3 应力张量的度量 | 第34-36页 |
2.2.4 增量本构关系 | 第36-37页 |
2.2.5 增量运动平衡方程 | 第37-39页 |
2.3 增量弹性理论与经典弹性理论的对比 | 第39-40页 |
2.3.1 本构关系 | 第39页 |
2.3.2 运动平衡方程 | 第39-40页 |
2.4 饱和弹性孔隙介质增量理论 | 第40-42页 |
2.4.1 初始变形状态下的土体物理参数 | 第41-42页 |
2.4.2 孔隙弹性介质增量动力方程 | 第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轴向初始应变场中端承桩动力扭转响应分析 | 第44-64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基本方程 | 第45-52页 |
3.2.1 初始变形状态 | 第45-48页 |
3.2.2 增量本构关系 | 第48-51页 |
3.2.3 桩土扭转振动方程 | 第51-52页 |
3.3 方程解答 | 第52-56页 |
3.4 参数分析与讨论 | 第56-62页 |
3.4.1 桩体动力扭转速度响应深度分布 | 第57-58页 |
3.4.2 桩顶阻抗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0页 |
3.4.3 桩顶速度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径向非均匀应变场中的桩土纵向动力响应 | 第64-86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重塑土模型的建立 | 第65-71页 |
4.2.1 土体增量本构关系的推导 | 第65-67页 |
4.2.2 土体增量动力方程和解答 | 第67-71页 |
4.3 桩土动力相互作用 | 第71-75页 |
4.3.1 土体轴向动力阻抗 | 第71-72页 |
4.3.2 基桩动力响应分析 | 第72-75页 |
4.4 参数分析与讨论 | 第75-85页 |
4.4.1 土介质动力阻抗分析 | 第76-78页 |
4.4.2 土体动力特性对比与理论验证 | 第78-81页 |
4.4.3 基桩增量动力响应分析 | 第81-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成层径向非均匀应变场中的桩土纵向动力响应 | 第86-106页 |
5.1 引言 | 第86页 |
5.2 分层土体计算模型 | 第86-91页 |
5.2.1 土体初始变形状态 | 第87-88页 |
5.2.2 增量关系的推导 | 第88-89页 |
5.2.3 土体动力阻抗求解 | 第89-91页 |
5.3 基桩动力响应分析 | 第91-93页 |
5.4 参数分析与讨论 | 第93-104页 |
5.4.1 界面压力分层影响 | 第95-100页 |
5.4.2 土层介质分层影响 | 第100-104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104-106页 |
第6章 径向非均匀应变场中的扭转波的传播 | 第106-124页 |
6.1 引言 | 第106-107页 |
6.2 增量本构关系的推导 | 第107-110页 |
6.2.1 初始变形状态分析 | 第107页 |
6.2.2 增量扭转本构关系 | 第107-110页 |
6.3 扭转波弥散方程解答 | 第110-113页 |
6.4 数值分析与讨论 | 第113-121页 |
6.4.1 桩周土分层分析 | 第113-118页 |
6.4.2 初始界面压力对波的传播的影响分析 | 第118-12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1-12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6页 |
7.1 主要成果 | 第124-125页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