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概述 | 第9-13页 |
(一)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 | 第9-10页 |
(二)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特征 | 第10-11页 |
1.附条件不起诉适用对象和范围特定 | 第10页 |
2.附条件不起诉属于检察裁量权 | 第10页 |
3.附条件不起诉是阶段性决定 | 第10-11页 |
(三)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必要性 | 第11-13页 |
1.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贯彻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需要 | 第11页 |
2.附条件不起诉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责任原则 | 第11页 |
3.附条件不起诉将更有效地实现特殊预防 | 第11页 |
4.附条件不起诉有利于未成年犯罪人正常回归社会 | 第11-12页 |
5.附条件不起诉符合少年司法原则 | 第12-13页 |
二、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13-15页 |
(一) 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 | 第13页 |
(二) 符合效率原则 | 第13-14页 |
(三) 符合未成年人自身发展的特点 | 第14页 |
(四) 符合起诉便宜主义要求 | 第14页 |
(五) 恢复性司法的确立 | 第14-15页 |
三、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15-21页 |
(一) 德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 第15-16页 |
(二) 日本的犹豫起诉制度 | 第16-17页 |
(三) 美国延缓起诉和审前分流制度 | 第17-18页 |
(四) 我国台湾地区的缓起诉制度 | 第18-21页 |
四、 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 | 第21-25页 |
(一) 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现状调查 | 第21-22页 |
(二)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对象 | 第22-23页 |
(三)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23页 |
(四)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所附条件 | 第23-24页 |
(五)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考察主体 | 第24-25页 |
五、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存在的几个问题 | 第25-27页 |
(一) 适用对象单一和范围狭窄 | 第25页 |
(二) 义务规定过于原则,难以发挥教育、挽救功能 | 第25-26页 |
(三) 当事人的权利保护不够全面 | 第26页 |
(四) 监督制约机制和权利救济程序设置不全面 | 第26-27页 |
六、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 | 第27-34页 |
(一) 建立固定场所,未成年人平等适用附条件不起诉 | 第27-28页 |
(二) 引入心理疏导,加强“条件”的针对性 | 第28-29页 |
(三) 扩大适用对象和范围 | 第29-31页 |
1.初犯、偶犯、共同犯罪中的从犯 | 第30页 |
2.虽然已经认罪但是暂时还没有悔罪表现的 | 第30-31页 |
3.缺失监管条件的未成年不能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 第31页 |
4.虽然有悔罪表现,但屡次犯罪的人不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 第31页 |
(四) 完善配套制度,保障当事人权利 | 第31-33页 |
1.考察制度 | 第31页 |
2.矫治制度 | 第31-32页 |
3.监督制度 | 第32页 |
4.外部制约机制 | 第32-33页 |
(五) 明确具体义务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