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我国稻种资源的概况 | 第11-12页 |
·国外稻种资源的概况 | 第12-13页 |
·我国引种的概况 | 第13-14页 |
·引进稻种资源的研究 | 第14-15页 |
·引进稻种资源的农艺及品质性状的分析研究 | 第14页 |
·引进稻种资源的抗性的分析研究 | 第14-15页 |
·引进稻种资源的利用 | 第15-17页 |
·直接利用 | 第15页 |
·利用系统选育育成新品种 | 第15-16页 |
·作育种亲本利用 | 第16页 |
·育成优良恢复系 | 第16-17页 |
·水稻种质资源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国内稻种资源品质鉴定资料欠缺 | 第17页 |
·对稻种资源开拓不深入 | 第17页 |
·生产品种遗传基础狭窄 | 第17-18页 |
·资源共享率低 | 第18页 |
·野生稻种急剧减少 | 第18-19页 |
·目的意义 | 第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试验地点与条件 | 第19-20页 |
·试验设计与材料 | 第20页 |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 第20-22页 |
·农艺性状的调查和产量的测定 | 第20页 |
·品质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0-22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2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2-47页 |
·引进稻种的生育期与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 第22-28页 |
·引进稻种的生育期 | 第22-23页 |
·引进稻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 第23-28页 |
·引进稻种的产量及其性状分析 | 第28-31页 |
·单株有效穗 | 第28-29页 |
·实粒数 | 第29页 |
·千粒重 | 第29-30页 |
·结实率 | 第30页 |
·空秕率 | 第30-31页 |
·实际产量 | 第31页 |
·引进稻种的品质性状分析 | 第31-41页 |
·引进稻种的加工品质分析 | 第31-33页 |
·引进稻种的外观品质分析 | 第33-34页 |
·引进稻种的食味蒸煮品质分析 | 第34-37页 |
·引进稻种的营养品质分析 | 第37-40页 |
·引进稻种各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41-44页 |
·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页 |
·产量性状与品质形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农艺形状与品质形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4页 |
·稻种资源评价与鉴定 | 第44-47页 |
·植株形态与农艺性状鉴定 | 第44-45页 |
·优良品质性状资源 | 第45-46页 |
·农艺形状和品质性状较优的稻种 | 第46-47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7-51页 |
·引进稻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 第47-48页 |
·引进稻种品质性状的分析与筛选 | 第48-49页 |
·引进稻种农艺、产量、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附表一. 各材料的品种名 | 第58-59页 |
附表二. 引进稻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测定资料 | 第59-61页 |
附表三. 引进稻种的品质性状测定资料(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蒸煮品质) | 第61-63页 |
附表四:引进稻种的营养品质测定资料 | 第63-65页 |
附表五:引进稻种的米粒图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