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聚氨酯脲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9页
    1.1 聚氨酯(PU)第11-19页
        1.1.1 聚氨酯的发展现状第11-12页
        1.1.2 合成机理第12-14页
        1.1.3 聚氨酯的应用第14-17页
            1.1.3.1 聚氨酯粘胶剂的应用第14-15页
            1.1.3.2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应用第15-16页
            1.1.3.3 聚氨酯涂料的应用第16页
            1.1.3.4 聚氨酯医用材料的应用第16-17页
            1.1.3.5 聚氨酯在服饰邻域的应用第17页
            1.1.3.6 聚氨酯作为其他材料的改性剂第17页
        1.1.4 聚氨酯的改性第17-19页
            1.1.4.1 聚氨酯改性的途径第17-19页
    1.2 凹凸棒土简介第19-23页
        1.2.1 凹凸棒土改性的处理方法第21-23页
            1.2.1.1 酸化处理第21-22页
            1.2.1.2 高温培烧法活化第22页
            1.2.1.3 超声波处理第22页
            1.2.1.4 偶联剂处理第22-23页
    1.3 碳纳米管概述第23-27页
        1.3.1 碳纳米管的结构第23-24页
        1.3.2 碳纳米管的性能第24页
        1.3.3 表面修饰对碳纳米管的改性第24-25页
        1.3.4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第25-27页
            1.3.4.1 原位聚合法第26页
            1.3.4.2 液相法第26-27页
            1.3.4.3 熔融共混法第27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第27-29页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第29-33页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第29-30页
        2.1.1 实验原料第29-30页
        2.1.2 实验设备第30页
    2.2 主要表征仪器及方法第30-33页
        2.2.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第30页
        2.2.2 紫外光谱(UV)测试第30-31页
        2.2.3 XRD测试第31页
        2.2.4 旋光度测试第31页
        2.2.5 热重分析(TGA)测试第31页
        2.2.6 介电常数测试第31页
        2.2.7 扫描电镜(SEM)测试第31-33页
第三章 聚氨酯脲的制备、表征及其介电性能研究第33-41页
    3.1 R-聚氨酯脲(R-PUU)和消旋聚氨酯脲(PUU)的制备第33-34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4-39页
        3.2.1 溶解性能测试分析第34-35页
        3.2.2 FT-IR光谱分析第35-36页
        3.2.3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第36-37页
        3.2.4 热重分析第37-38页
        3.2.5 XRD分析第38页
        3.2.7 光学活性分析第38-39页
        3.2.8 介电常数分析第39页
    3.3 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聚氨酯脲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介电性能研究第41-51页
    4.1 碳纳米管的改性第41页
    4.2 聚氨酯脲/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第41-4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2-48页
        4.3.1 FT-IR光谱分析第42-44页
        4.3.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第44-45页
        4.3.3 热重分析第45-46页
        4.3.4 XRD分析第46-47页
        4.3.5 样品的SEM分析第47页
        4.3.6 介电常数分析第47-48页
    4.4 小结第48-51页
第五章 聚氨酯脲/凹凸棒土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介电性能研究第51-61页
    5.1 凹凸棒土的改性第51-52页
    5.2 聚氨酯脲/凹凸棒土复合材料的制备第52-5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3-60页
        5.3.1 FT-IR光谱分析第53-55页
        5.3.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第55-56页
        5.3.3 热重分析第56-57页
        5.3.4 XRD分析第57-58页
        5.3.5 样品的SEM分析第58-59页
        5.3.6 介电常数分析第59-60页
    5.4 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6.1 结论第61-62页
    6.2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致谢第69-7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化学DNA传感器检测有害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对DNA的损伤作用
下一篇:10-羟基苯并喹啉偶氮衍生物的合成及对阴离子的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