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0.导论 | 第9-14页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0.4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14-22页 |
1.1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界定 | 第14-18页 |
1.1.1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产生背景 | 第14-15页 |
1.1.2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含义 | 第15-17页 |
1.1.3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特征 | 第17-18页 |
1.2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理论基础分析 | 第18-19页 |
1.2.1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分析 | 第18页 |
1.2.2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法理学理论基础分析 | 第18-19页 |
1.2.3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行政法学理论基础分析 | 第19页 |
1.3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法律性质分析 | 第19-20页 |
1.4 小结 | 第20页 |
1.5 小结 | 第20-22页 |
2.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价值及现实隐忧 | 第22-31页 |
2.1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22-25页 |
2.1.1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法律价值 | 第22-24页 |
2.1.2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经济价值 | 第24-25页 |
2.1.3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社会价值 | 第25页 |
2.2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现实隐忧 | 第25-29页 |
2.2.1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现实隐忧的具体体现 | 第25-27页 |
2.2.2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现实隐忧的产生原因 | 第27-28页 |
2.2.3 以电信、联通垄断案评析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消极效应 | 第28-29页 |
2.3 小结 | 第29-31页 |
3. 主要国家和地区类似制度考察 | 第31-41页 |
3.1 美国队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相关规定 | 第31-33页 |
3.1.1 同意判决(consent decree)制度 | 第31-32页 |
3.1.2 同意命令(consent order)制度 | 第32-33页 |
3.2 欧盟承诺制度概况 | 第33-36页 |
3.2.1 《1/2003号条例》中第九条关于承诺制度的规定 | 第33-35页 |
3.2.2 企业集中申报审查中的接受承诺制度 | 第35-36页 |
3.3 日本承诺制度概况 | 第36-38页 |
3.4 我国台湾地区之行政和解契约处理原则 | 第38页 |
3.5 域外反垄断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40页 |
3.5.1 限制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38-39页 |
3.5.2 承诺履行监督机制充分衔接 | 第39页 |
3.5.3 第三人权利的保障 | 第39-40页 |
3.6 小结 | 第40-41页 |
4. 我国反垄断法承诺制度规范与完善 | 第41-53页 |
4.1 我国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立法规定 | 第41-45页 |
4.1.1 我国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规定 | 第41-43页 |
4.1.2 我国反垄断法承诺制度条文解读 | 第43-45页 |
4.2 评析我国反垄断承诺制度 | 第45-49页 |
4.2.1 承诺制度存在制度层面的缺陷 | 第46-47页 |
4.2.2 缺乏对反垄断法承诺制度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的界定 | 第47页 |
4.2.3 反垄断法承诺制度启动方式单一 | 第47-48页 |
4.2.4 缺乏公示和听证程序,相关当事人权利和公共利益难以有效保护 | 第48-49页 |
4.2.5 承诺履行的监督方式匮乏 | 第49页 |
4.2.6 缺乏承诺制度配套保障机制 | 第49页 |
4.3 我国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规范与完善 | 第49-52页 |
4.3.1 明确反反垄断法承诺制度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 第49-50页 |
4.3.2 建立公开机制,完善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保护制度 | 第50-51页 |
4.3.3 完善经营者权利保障和承诺履行保障制度 | 第51页 |
4.3.4 完善承诺制度的保障机制 | 第51-52页 |
4.3.5 完善承诺履行监督机制 | 第52页 |
4.4 小结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