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锌镍电池简介 | 第11-20页 |
1.2.1 锌镍电池特点 | 第11-12页 |
1.2.2 锌镍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机理 | 第12-14页 |
1.2.3 锌镍二次电池的构成 | 第14-16页 |
1.2.4 锌镍碱性二次电池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6-19页 |
1.2.5 其他锌基电池介绍 | 第19-20页 |
1.3 锌镍碱性二次电池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第20-26页 |
1.3.1 锌镍电池面临的问题 | 第20-24页 |
1.3.2 解决方法 | 第24-26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8-33页 |
2.1 主要药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28-30页 |
2.1.1 主要药品试剂 | 第28-29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30页 |
2.2 实验用锌镍碱性二次电池电极制备与电池组装 | 第30页 |
2.2.1 镍正极 | 第30页 |
2.2.2 锌负极的制作 | 第30页 |
2.2.3 配制电解液 | 第30页 |
2.2.4 实验室模拟锌镍碱性二次电池的组装 | 第30页 |
2.3 模拟锌镍碱性二次电池性能的测试与样品的表征 | 第30-33页 |
2.3.1 模拟锌镍碱性二次电池的活化与电化学测试 | 第30-32页 |
2.3.2 样品的表征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氧化铈复合氧化锌材料在锌镍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 第33-43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水热法合成纯氧化锌与氧化铈复合氧化锌材料(CeO_2/ZnO) | 第33-34页 |
3.3 合成样品的检测与表征 | 第34-41页 |
3.3.1 CeO_2/ZnO样品和纯氧化锌样品的X射线衍射(XRD)检测 | 第34-35页 |
3.3.2 CeO_2/ZnO样品的X射线能量散射谱(EDS)分析 | 第35-36页 |
3.3.3 CeO_2/ZnO样品和纯氧化锌样品的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图谱分析 | 第36-37页 |
3.3.4 塔菲尔极化曲线分析 | 第37-38页 |
3.3.5 锌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 第38-39页 |
3.3.6 锌电极的充放电曲线分析 | 第39-40页 |
3.3.7 锌电极的循环性能分析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碳包覆的氧化锌材料在锌镍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 第43-51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碳包覆的氧化锌的制备 | 第43页 |
4.3 合成碳包覆样品的表征与电化学检测 | 第43-50页 |
4.3.1 碳包覆样品的SEM、EDS、XRD分析 | 第43-45页 |
4.3.2 塔菲尔极化曲线 | 第45页 |
4.3.3 循环伏安曲线 | 第45-46页 |
4.3.4 交流阻抗曲线分析 | 第46-47页 |
4.3.5 恒流充放电曲线分析 | 第47-48页 |
4.3.6 循环性能曲线分析 | 第48-49页 |
4.3.7 碳包覆氧化锌结构示意图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不同碳源碳包覆的氧化锌对锌镍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51-59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不同碳源碳包覆的氧化锌的制备 | 第51页 |
5.3 不同碳源碳包覆的氧化锌样品的表征与电化学检测 | 第51-58页 |
5.3.1 不同碳源碳包覆样品的SEM、EDS、XRD分析 | 第51-53页 |
5.3.2 不同碳源碳包覆样品的Tafel曲线分析 | 第53-54页 |
5.3.3 不同碳源碳包覆样品的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 第54-55页 |
5.3.4 不同碳源碳包覆样品的交流阻抗曲线分析 | 第55-56页 |
5.3.5 不同碳源碳包覆样品的充放电曲线分析 | 第56-57页 |
5.3.6 样品电池内阻曲线分析 | 第57-58页 |
5.3.7 样品电池循环性能分析 | 第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