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链霉菌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的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符号说明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3页
    1.1 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第9-15页
        1.1.1 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简介第9-11页
        1.1.2 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的类型以及传导模式第11-13页
        1.1.3 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的特点和应用第13-15页
    1.2 吸水链霉菌5008第15-18页
        1.2.1 链霉菌简介第15-17页
        1.2.2 吸水链霉菌5008第17-18页
    1.3 吸水链霉菌5008产生的抗生素之一——井冈霉素第18-21页
        1.3.1 井冈霉素简介以及作用机理第18-20页
        1.3.2 井冈霉素合成途径以及合成基因簇第20-21页
    1.4 吸水链霉菌5008的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以及研究方法概述第21-23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3-42页
    2.1 实验材料第23-29页
        2.1.1 菌株及质粒第23-25页
        2.1.2 培养基第25-27页
        2.1.3 试剂第27-28页
        2.1.4 仪器设备第28-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42页
        2.2.1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相关软件第29页
        2.2.2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流程第29-30页
        2.2.3 目的基因左右臂的扩增及处理第30-36页
        2.2.4 目的基因敲除突变菌株的构建第36-40页
        2.2.5 突变菌株的形态和抗生素产量的初步分析第40-42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2-61页
    3.1 目的基因左右臂克隆以及穿梭质粒的构建第42-46页
        3.1.1 目的基因左臂和右臂片段的克隆第42-44页
        3.1.2 携带左右臂克隆的酶切验证第44-45页
        3.1.3 接合转移跨属转移质粒的酶切验证第45-46页
    3.2 基因敲除突变菌株的筛选及验证第46-49页
    3.3 野生型菌株和突变型菌株的表型比较第49-61页
        3.3.1 吸水链霉菌5008野生型菌株和突变型菌株的形态比较第49-58页
        3.3.2 吸水链霉菌5008野生型菌株和突变型菌株抑菌活性的观察第58-59页
        3.3.3 吸水链霉菌5008和突变型菌株ASHJG6929发酵产物HPLC分析第59-61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61-62页
附录第62-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致谢第70-71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u2ZnSnS4及其氧化物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
下一篇:人类肠道病毒B组山东株优势血清型基因重组和进化起源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